开始正确

按着圣经来说,门徒就是一些真正相信主耶稣基督,又愿意遵守他的话,而且最终从罪中得着释放的人。门徒是要学习顺服基督所有命令的人,要爱耶稣超过自己的家人,超过自己的安舒以及自己一切拥有的东西,又借着自己的生活方式,把这种爱表现出来。耶稣的真门徒,会以一些实际的方式,彼此相爱,彰显这种爱,并且结果子[1],这些人才是耶稣想要的门徒。

很明显,人们不是耶稣的门徒,便不能叫人成为耶稣的门徒。因此,我们尝试使别人作耶稣的门徒之先,必须首先要确定自己真是他的门徒。相比于圣经对门徒所作的定义的标准,很多牧师还差得很远,这样的牧师不可能使人作门徒。事实上,他们也不会尝试这样做,他们对基督耶稣还不够委身,不能承受使人作真正门徒所带来的困难。

从这里开始,我会假设那些继续读下去的牧师,都是主耶稣基督的真门徒,完全委身要顺服他的命令。除非你作出必需的立志,委身作一个真正的门徒,不然,你就没有必要再读下去。不要再等了!跪下来认罪悔改吧!借着耶稣奇妙的恩典,神会宽恕你,叫你在基督里成为一个新造的人!

重新为门徒身分下一个定义

虽然耶稣很清楚地说出门徒的定义,可是,还有很多人会用自己的定义取代耶稣的定义。举一个例子,有些人认为「门徒」这字的定义不太清楚,一切口里说自己是基督徒的人就是门徒了,对他们来说,「门徒」这字完全地失去这字的圣经意义。

另一些人认为,对那些肯定会进天国的人而言,门徒身分是一个可随意选择的委身的第二步。他们相信人们在耶稣里一定可以进天国,但这个人却可以不是耶稣的门徒!不过,由于人们很难忽略耶稣在圣经中对门徒身分定下的严格要求,所以,他们便教导有两等基督徒——其一是信徒,是相信耶稣的人;其二门徒,是既相信耶稣,又委身耶稣的人。按着这些观念,不时有人会说,信徒很多,门徒却很少,但是这两种人也会进天国。

这种教义有力地中和基督叫我们使人作门徒的命令,因而,人们便不用使人作门徒。如果人们要成为门徒,就要自我否定地委身,甚至忍受艰苦,又如果作门徒是可以随意选择,相信大多数人也不会选择作门徒,特别是如果他们以为不用作门徒,将来也可以进天国。

因此,我们有必要问一些非常重要的问题:圣经是否教导说,人们不用成为耶稣基督的门徒,也可以进天国?对信徒而言,门徒的身分是否可以随意选择?基督徒是否有委身的门徒和不委身的信徒两种?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新约中没有任何经文教导人们,基督徒分成两等,有信徒和门徒之分。如果人们读一下使徒行传,便会发现经文中多次提到「门徒」,并且显然不是指到一些更高等、更委身的信徒,每一个信耶稣的人都是门徒[2]。事实上,「门徒称为「基督徒」是从安提阿起首。」(徒十一26)

值得注意的是,希腊文翻作「门徒(mathetes)」这字,在新约中出现261次,希腊文翻作「信徒(pistos)」这字,却仅仅出现4次(New American Standard译本把这字翻作信徒),而希腊文翻作「基督徒(Christianos)」这字,更只出现3次。这些事实足以说服一些真心寻求真理的人,初期教会中相信耶稣的人全都被看作是耶稣的门徒。

耶稣的批注

耶稣肯定不会认为,信徒是否成为一个门徒是一个次要、可有可无的选择。路加福音十四章中,我们读到耶稣对门徒身分的三个要求,并不是邀请信徒进到更高层次的委身。相反地,耶稣的话是向当时群众中所有的人说。成为门徒,是与神建立关系的第一步。而且,约翰福音八章中,我们可以读到:

耶稣说这话的时候,就有许多人信他,耶稣对信他的犹太人说:「你们若常常遵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门徒,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约八31-32)

没有人聪明得可以反驳这个不可否定的事实,就是耶稣是在向一些刚刚相信他的人,叫他们作他的门徒。耶稣没有向这些初信主的人说:「你们可以在将来某时候考虑是否踏出下一步,愿意委身,成为我的门徒。」不是这样,耶稣向这些初信主的人说话的时候,就已经认定他们是他的门徒,就像信徒门徒就是同义词一样。耶稣告诉这些初信的人,借着遵守他的话,便能够证明他们真是他的门徒。如果他们遵守了他的话,就会从罪中得着自由。(参考徒八34-36)

耶稣知道人们只在口头上承认自己相信,不保证这些人是真心相信。他也知道,一些真正相信他是神儿子的人,会在行为上表现他们的信心——马上会成为他的门徒——渴望顺服和讨耶稣喜悦。这样的信徒/门徒会自然地遵守他的道,以他的道为中心。他们随着学习耶稣的命令,慢慢会明白他的旨意,也慢慢会从罪中得到自由。

所以,耶稣马上向那些初信者发出挑战,叫他们试验自己。耶稣说「如果你们真是我的门徒」,表明耶稣相信有些人可能并不真是他的门徒,只不过是口头的门徒罢了,这些人可能是在欺骗自己。如果他们能够通过耶稣的试验,才肯定是耶稣真正的门徒。(从约翰福音八章37至59节中余下的对话内容,可以看出耶稣很有理由怀疑这些人是否真心相信他。)[3]

我们主要的经文是马太福音二十八章18至20节,这段经文使到门徒是更高层次委身的信徒的理论不能成立。在大使命中,耶稣命令门徒要受洗,当然,从使徒行传上的记载看来,使徒不用等到初信者作出了「彻底地委身基督的第二步」后,才给他们施洗。相反地,几乎在初信者刚信主后,使徒便立刻为他们施洗,使徒相信真正的信徒就是门徒。

从这方面来看,人们若是相信门徒是一些特别委身的信徒,他们所信的与自己的神学并不一致。因为这些人大多数会为任何口头承认自己信耶稣的人施洗,他们并没有等这些人达到一种“门徒资格”的委身程度以后,才给他们施洗。如果他们真的相信自己所传的东西,就必会只为一些达到门徒标准的人施洗,不过,他们当中能达到这些标准的人也不见得多。

也许,我只要对这种魔鬼教义多作最后一击便够了。如果门徒和信徒并不一样,为甚么约翰会写到,对弟兄的爱是真正重生信徒的标记(约壹三14),同时耶稣又说,对弟兄的爱是他真门徒的标记(约十三35)?.

这种假教义的起源

如果我们在圣经中,找不到基督徒可分作信徒和门徒两个独立类别的概念,这教义自身又何以会站得住脚呢?答案是,这教义是单单建基于另一种关乎救恩的错误教义。这教义声称,救恩既然是来自恩典,那就与那些门徒身分的严格要求不相称。基于这逻辑,他们便出了一个结论:是否达到门徒身分的要求,不可能是得救的条件。因此,人们靠着恩典得救,肯定得进天国以后,才需要选择是否委身作门徒。

有很多经文也可以证明,这种理论极之错谬。举一个例子,有甚么比耶稣在登山宝训中说出了很多命令以后,教导快要结束时所说的话更清楚?

凡称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进天国,惟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太七21)

在这节经文和许多其它经文中,耶稣都很清楚地连上救恩和顺服的关系。那么,我们如何能够把许多这一类的经文,与圣经中靠恩典得救的肯定作出协调,又不致自相矛盾呢?方法很简单,神借着自己奇妙的恩典,暂时给每一个人有机会认罪悔改,相信和重生,靠着圣灵有能力过一个顺服的生活。因此,救恩是靠着恩典而来,没有神的恩典,就没有人可以得救,因为所有人都犯了罪,罪人是不可能配得救恩,所以我们需要神的恩典才能得救。

论到我们得救,神的恩典会从很多方面表现出来:耶稣死在十字架上,神借着福音呼召我们,吸引我们到基督的面前,叫我们承认自己的罪,给我们一个悔改的机会,更新我们,叫我们被圣灵充满,切断罪控制我们生命的能力,叫我们有能力过一个圣洁生活,当我们犯罪的时候管教我们等等。这些事上也显出神的恩典,这些祝福都不是靠我们自己赚得,由始至终,我们都是靠着恩典得救。

可是,按照经文,得救不只是「靠着恩典」,也是「因着信心」:「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弗二8上)两个条件都是必要的,同时,两者明显是未有冲突的。如果人要得救,就必需同时有恩典和信心,神向我们施出恩典,我们则用信心响应。当然,真正的信心会叫人顺服神的命令,就如雅各写道,信心没有行为是死的,是无用的,不能够救人。(雅二14-26)[4]

事实上,神的恩典从来没有准许人们犯罪,却是给人一个暂时的机会,得以悔改和重生。人死后,便再也没有机会悔改和重生,于是,人们便再得不到神的恩典。因此,神叫人得救的恩典,一定只是暂时性的。

一个本乎恩、因着信被耶稣拯救的女人

本乎恩,因着信得救的最佳例子,可见于耶稣遇见那个行淫时被拿的妇人的事迹。耶稣对她说:「我也不定你的罪(这是恩典,因为她理应被定罪);去吧,从此不要再犯罪了。」(约八11)那女人本来该死,但是耶稣释放她,叫她离开,不过,也给了她一个警告:从此不要再犯罪了。耶稣同样也对世界上每一个罪人这样说:「我现在也不定你的罪,你本来是该死的,是要被判永远囚在地狱的,但是我向你施恩。然而,我只是暂时施恩给你。所以悔改吧,我的恩典有天会结束,你会发现自己站在我的审判大宝座前面,显为有罪,这事发生以先,不要再犯罪了!」

我们想象一下,那行淫的妇人按着耶稣所教导她那样悔改,如果她悔改了,就本乎因着得救了。这女人是靠着恩典得救,因为她是一个罪人,离了神的恩典,便永远也不可能得救。这女人也永不可以说自己是靠着行为赚得救恩,她因着信心得救,因为她相信耶稣,又相信耶稣向她说的话,听从他的警告,从罪中回转,免得为时以晚。所有真正相信耶稣的人也会悔改,因为耶稣警告人们,除非他们悔改,否则必会灭亡(参考路十三3)。耶稣也郑重地宣告,只有那些遵行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天国(太七21),如果人们相信耶稣,也会相信和听从他的警告。

但是,我们想象一下,如果那行淫的妇人没有悔改自己的罪,继续犯罪,后来死了,站在耶稣的审判大宝座前面,假设她会这样对耶稣说:「啊,耶稣!见到你太好了!我记得自己在地上被带到你面前的时候,你没有定我的罪!你一定也会好象从前一样恩待我。你那时候没有定我的罪,现在也不会定我的罪吧?」

你认为会怎样呢?耶稣会欢迎她进天国吗?答案很明显,保罗警告我们:「不要自欺,无论是淫乱的……还是奸淫的,都不能承受神的国。」(林前六9-10)

所有一切也是为了说明,耶稣对门徒的要求,仅仅是对他要有真正的信心,这信心就是得救的信心,而每一个具有得救信心的人,也是靠着恩典、因着信心得救。圣经中未有经文指出如果人们是靠着恩典得救,那耶稣对门徒的要求与得救的要求便不兼容了。门徒的身分,不是一些肯定会进天国的人一个可随意选择的身分;相反,门徒的身分是得救信心的证明[5]

由此,为了在神眼中看为成功,事奉神的人应该正确地展开建立门徒的过程,传讲真正的福音,呼召人们信而顺服。事奉神的人宣扬一些错误的教义,说门徒的身分是那些肯定会进天国的人一个可随意而作的选择,便是在阻挡基督叫人造就门徒的命令,也是在宣扬一些假恩典和假福音。如同耶稣所说:「凡称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进天国;惟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太七21)只有基督真正的门徒,带着得救的信心,才会进到天国。

新的假福音

因为对救恩中神的恩典有一个错误的观念,当代的福音通常会除去了一些人们看为与恩典的信息不符的重要圣经要素。可是,这种假福音只会带来一些假的基督徒。所以有极大多数的现代「初信者」就在「接受基督」后的几个星期内,便再也没有参加教会聚会了。此外,很多参加聚会的人,通常看起来跟还没有重生得救的人没有两样。他们与一些保守的非信徒有一样的价值观,会犯一样的罪,这是因为他们不是真正相信主耶稣,还没有重生。

当代福音除去了福音的其中一个重要元素,就是呼召人悔改。很多牧师觉得,如果他们告诉人们不要再犯罪(好象耶稣向那行淫时被拿的妇人所作的),便等于告诉人们救恩不是因着恩典而得,却是出于行为。但情况不是这样,因为施洗约翰、耶稣和保罗也都宣告,得救的人必须悔改,如果人们传讲悔改,便会否定救恩中神的恩典,那么施洗约翰、耶稣和保罗也都否定救恩中神的恩典了。然而,他们明白,神的恩典是给人一个悔改的暂时机会,而不是一个继续犯罪的机会。

举一个例子,施洗约翰传讲路加所指到的「福音」的时候,他的中心信息是叫人悔改(路三1-8),不悔改的人会进到地狱(太三10-12;路三17)。

耶稣开始事奉的生涯时,便马上传讲悔改的信息(太四17),警告人们除非他们悔改,否则必会灭亡(路十三3-5)。

耶稣打发十二门徒到不同的城镇传福音时,「他们就出去,传讲人应该悔改。」(可六12)

耶稣复活后,告诉十二门徒向世人传讲悔改的信息,因为悔改是得到赦免的关键:

又对他们说:「照经上所写的,基督必受害,第三日从死里复活,并且人要奉他的名传悔改赦罪的道,从耶路撒冷起直到万邦。」(路二十四46-47)

使徒顺从了耶稣的教导。当彼得在五旬节那天讲道时,会众明白了他们刚刚钉上十字架的那人所说的真理后,便觉得扎心,就问彼得应当怎么做,彼得首先回答他们,应当悔改。(徒二38)

彼得在所罗门廊下第二次公开讲道中,说出同样的信息:人们若不悔改,罪便不得涂抹。[6]

所以你们应当悔改归正,使你们的罪得以涂抹。(徒三19上)

保罗在亚基帕王面前作见证时,宣称自己所说的福音总是包含悔改的信息:

因此、亚基帕王啊,我故此没有违背那从天上来的异象,先在大马士革,后在耶路撒冷和犹太全地,以及外邦,劝勉他们应当悔改归向神,行事与悔改的心相称。(徒二十六19-20)

在雅典中,保罗警告自己的听众,各人也必须站在基督面前接受审判,那些没有悔改的人会是没有预备好迎接那大日子:

世人蒙昧无知的时候神并不监察,如今却吩咐各处的人都要悔改,因为他已经定了日子,要借着他所设立的人按公义审判天下,并且叫他从死里复活,给万人作可信的凭据。(徒十七30-31)

保罗向以弗所长老所作的告别讲道中,同时说到悔改和信心,看为是他信息的主要部分:

我没有避讳不说……又对犹太人和希腊人证明当向神悔改,信靠我主耶稣基督。(徒二十20-21)

这很多经文应该足以说服任何人,除非人们传讲悔改的必要,否则,所传的便不是真正的福音。人们与神建立关系,是从悔改开始,没有悔改,就没有罪的赦免。

重新定义悔改

虽然有这么多的经文证据,证明救恩是取决于悔改,但是很多事奉神的人仍要扭曲悔改的明确意思,好切合他们对神恩典的错误观念,藉此设法否定悔改的必要。按照他们的重新定义,悔改不过是改变对耶稣身分的看法,而令人惊讶的,就是可以不必影响一个人的行为。

新约中神的仆人呼召人悔改时,他们期待会有甚么结果呢?他们只是仅仅呼召人们改变对耶稣身分的看法,还是呼召他们要改变自己的行为呢?

保罗相信真正的悔改,也要求有行为的改变。我们已读过他的二十年事奉的见证,他在亚基帕王面前陈明:

亚基帕王啊,我故此没有违背那从天上来的异象;先在大马色,后在耶路撒冷和犹太全地,以及外邦,劝勉他们应当悔改归向神,行事与悔改的心相称。(徒二十六19-20)

施洗约翰也相信,悔改不仅是改变对某种神学理论的看法,他呼召听众悔改时,人们感到扎心,响应他的呼召,问到他们应当怎么行,施洗约翰确实地列出一些行为的改变(参考路三3、10-14),又嘲笑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只有表面的悔改,警告他们若不真心悔改的话,地狱之火就会临到他们:

毒蛇的种类!谁指示你们逃避将来的忿怒呢?你们要结出果子来,与悔改的心相称……现在斧子已经放在树根上;凡不结好果子的树就砍下来,丢在火里。(太三7-10)

耶稣好象施洗约翰一样,传讲同样叫人悔改的信息(太三2,四17),他曾说到尼尼微城在听到约拿的讲道后便悔改(路十一32)。任何读过约拿书的人也知道,尼尼微城的人不仅是改变了他们的思想,也改变了他们的行为,从罪中回转,耶稣称这行为才是悔改

圣经所指的悔改是因着内心生出一份真正、自愿改变自己的行为。事奉的人传讲福音,却没有提到真正的悔改必定会有真正行为的改变,实际上是在敌挡基督对门徒的渴望;也欺骗了他的听众,叫他们以为就算没有悔改,也可以得救。如果他们相信了这牧师的话,就有可能肯定了自己走向毁灭的路。不管这牧师是有意还是无心,他其实是在敌挡神,助长撒旦。

如果事奉神的人要按着耶稣的命令使人作门徒,便必须按照正确的程序进行。如果他没有传讲呼召人悔改的真福音,尽管他在许多人的眼中,看起来是多么成功,也是注定一败涂地。这牧师可能有一群很大的会众,却是建立在草木禾秸上,他的工作经历末日之火时,他工作的价值就会试验出来(参考林前三12-15)。

耶稣叫人委身的呼召

耶稣不但呼召未得救的人从罪中回转,也呼召他们要马上委身跟从和顺服他。不像现今许多人的做法,他从来没有降低救恩的要求。耶稣从来没有邀请人先「接受」他,应许他们会得宽恕,后来再建议这些人可以考虑委身地顺服他。没有,从一开始,耶稣便要求人们全心全意地委身。

令人难过的是,很多声称自己是基督徒的人,往往会忽略耶稣这付代价地委身的呼召,就算他们承认这呼召,也常常会解释耶稣是呼召一些已经接受神救恩的人,叫他们与耶稣进到一份更深的关系,而不是呼召一些未得救的人。然而,虽然很多这些「信徒」说,耶稣是呼召他们付代价地委身,而不是呼召一些未得救的人,可是他们这样解经时,自己也是没有响应耶稣的呼召。他们心目中,他们可以选择不以顺服作为响应,他们也是从来没有顺服。

让我们看一看耶稣其中一个救恩的邀请,人们常常把这邀请解释为一个进深关系的呼召,假设是一些已经信主的人说:

于是(耶稣)叫众人和门徒来,对他们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和福音丧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人就是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凡在这淫乱罪恶的世代,把我和我的道当作可耻的,人子在他父的荣耀里,同圣天使降临的时候,也要把那人当作可耻的。」(可八34-38)

这个救恩的邀请是说给一些未信主的人呢,还是说给一些已经相信耶稣、并且还要进到一种更加委身关系中的人呢?如果我们诚实地读这些经文,答案十分明显。

首先,请留心,耶稣说话的人群中同时有「众人门徒」(34节),明显「众人」不包括耶稣的门徒,「众人」事实上是耶稣所「召来」听他说话的人。耶稣希望每一个人,跟随他的人也好,寻找真理的人也好,也明白自己要说的真理。另外要留心,耶稣用「若有人」(34节)这话作为开始,他的话是应用在任何一个人身上。

我们继续读下去时,便可以更清楚知道耶稣是向谁说话了。明确地说,耶稣的话是对准一些渴望(1)「跟从他的人」,(2)「要救自己生命的人」,(3)「不赔上自己生命的人」和(4)「他在他父的荣耀里,同圣天使降临的时候」不会被当作可耻的人,这四种表达方式都表明,耶稣说的是一些渴望得救的人。难道我们认为,一个不想「跟随耶稣」,也不想「救他自己性命」的人,会有进天国的可能吗?难道我们认为,真正的信徒会「丧失自己的生命」,又会以耶稣和他的话为耻,而当耶稣再来的时候,也会以他们为耻吗?在这段经文中,耶稣明显地说到如何得着永恒救恩的信息。.

请注意,经文中的五句话,最后四句话都是以「凡」这字为开首,因此每句话也有助解释和扩充前面的话,在这段经文中,每句话也应抽离其它句子来作解释。让我们把这点记在心上,再一句一句地看耶稣的话是什么意思。

第一句

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可八34)

请再次留心,耶稣向一切想成为他的跟随者的人说话,这也是耶稣主动与人建立的唯一关系——成为他的跟随者。

很多人想成为耶稣的朋友,不想成为他的跟随者。这种选择并不存在,除非他们顺服耶稣,否则耶稣是不会看任何人为朋友,耶稣说:「如果你听从我的命令,你就真是我的朋友了。」(约十五14)

很多人希望成为耶稣的弟兄,不想成为他的跟随者。但是,耶稣也没有给与这种选择,除非人们顺服,否则耶稣不会视他们为弟兄:「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太十二50)

很多人希望不用成为耶稣的跟随者,就可以与他一起进天国。但是,耶稣却表明这是不可能的事。只有那些顺服的人才能进天国:「不是所有称呼我『主啊,主啊』的人都可以进去,只有那些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可以进去。」(太七21)

从这句我们正在思想的话中,耶稣告诉那些想跟随他的人,除非他们舍弃自己,否则没有可能跟随他,必须愿意放下自己的欲望,叫这些欲望顺从耶稣的心意。耶稣的跟随者最要紧是舍弃自己和顺从,这也就是「背起自己十字架」的意思。

第二句

耶稣的第二句话比起第一句话,意思更加清楚:

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要丧掉生命,凡为我和福音丧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可八35)

留心,这句话也是始于「凡」这个字,把这句话和第一句话连在一起,意思便会更加清楚。耶稣在此把两种人作出比较,第一句中也有暗示这两种人——第一种是一些愿意舍弃自己,背起他的十字架跟从耶稣的人,第二种是一些不愿意舍弃自己,不愿意背起他的十字架跟从他的人。第二句中,这两种人被比作一种是愿意为基督、为福音丧掉生命的人,另一种则是不愿意为基督,为福音丧掉生命的人。如果我们要找出这两种人的关系,一定得出这样的结论,就是第一句话中那些不愿意舍弃自己的人,与第二句话中希望救自己生命却是丧掉自己生命的人,两者彼此呼应;而第一句话中那些愿意背乎自己的人,与第二句话中丧掉自己的生命却是救了自己生命的人,两者也彼此呼应。

耶稣不是说一个人丧掉或救回自己肉身的生命。从接下来的经文中,可以看出耶稣心目中所说的,是永恒的失丧和益处。约翰福音十二章25节中,耶稣说过一段相似的话:「爱惜自己生命的,就失丧生命;在这世上恨恶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

耶稣第一句话中,那些不愿意舍弃自己的人就是第二句话中那些希望救自己性命的人,因而我们可以合理地推论:「救自己的生命」也就是「自己为自己的生命作打算」的意思。如果我们看看那个相反「为了基督,为福音丧掉自己的性命」的人,这意思便会更清楚。这个人背乎自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放弃自己的打算,生存的目的是为了成就基督的计划,广传福音,这人就是那个最终会「救了生命的人」,他要讨基督喜悦,而不是讨自己的喜悦,最终会在天国中得到快乐。而那个继续讨自己喜悦的人,最终会发现自己在地狱里受苦,失去一切跟从自己打算的自由。

第三句和第四句

现在我们看看第三句和第四句:

人就是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和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可八36-37)

这两节经文突出那个不愿意舍弃自己的人,他希望救自己的性命,却最终会失去性命,经文说他追求这世界所给的东西,但是最终却会「赔上自己的生命」。耶稣把全世界的价值与灵魂作出比较,显出这种人的愚昧。当然,这两节经文没有对比两种人。一个人理论上可以得到世界所给的一切,但是若果最终他死后要在地狱里渡过,他便就犯了最致命的错误。

从第三句和第四句中,我们也可以看见有甚么会叫人不愿舍弃自己,不去跟踪基督,那就是因为他们渴望得到这世界所给的自我满足。这些人因着自爱,拒绝跟从基督,去寻求罪中之乐。真正跟随基督的人,由于对基督的爱和顺服,会逃避这些罪中之乐。人们若是要努力赚得世界所给予的东西,便会追求财富、权力和地位,而真正跟随基督的人,却会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他们无论获得怎样的财富、权力和地位,也会视这些为神要他们代管的东西,为了神的荣耀,也要无私地使用这些东西。

第五句

最后,我们来到这段文章的第五句,请留心,这句话也是以「凡」这字作为开始,与其它句子联结起来:

凡在这淫乱罪恶的世代,把我和我的道当作可耻的,人子在他父的荣耀里,同圣天使降临的时候也要把那人当作可耻的。(可8:38)

这里所指的人,乃是那个不愿意舍弃自己的人。这人希望随从自己的打算,追求这世界给予的东西,最终却会丧掉自己的生命,失丧自己的灵魂。经文特别地描述这人会对耶稣和耶稣的话感到羞耻,当然,这人感到羞耻,乃是因为他不信。如果他真的相信耶稣是神的儿子,便一定不会以耶稣和耶稣的话为羞耻。可是,这人是属于「这淫乱罪恶的世代」,所以耶稣再来的时候,也会把他当作可耻。清楚地,耶稣在描述的,不是一个已经得救的人。

从这些内容来看,我们会得到什么结论呢?若有人看整段经文是要呼召一些已经走在天国路上的人,叫他们过一个更加委身的生活,这种想法不可能正确。这段经文通过把一些真正得救和没有得救的人作出比较,明显地表明救恩的道。真正得救的人相信主耶稣基督,为主舍弃自己,没有得救的人却不会表现这样顺服的信心。

另一个顺服的呼召

我们可以思想的经文有很多,不过,让我们再看另一个由主耶稣作出的委身呼召,这呼召是叫人得救的呼召:

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因为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太十一28-30)

传道人不时会引用这段经文作为他们传福音的邀请,这样用并没有错,这段经文明显是一个救恩的邀请,耶稣在这里赐下安息给一些「劳苦担重担的人」,但是耶稣不是向一些肉体上担重担的人赐下肉体的安息,耶稣所赐的乃是灵魂的安息。还没有得救的人会受着罪疚、恐惧和罪恶的重压,他们筋疲力尽时,便是一些传讲救恩的好对象。

如果这些人想得到耶稣所赐的安息,必须按照他的要求,做两件事情:(1)必须来到耶稣面前,(2)必须背起耶稣的担子。

一些鼓吹恩典的假教师不时会扭曲「负耶稣的轭」这措辞的明显意思,有些人甚至宣称,耶稣所说的轭,一定是架在他自己的脖子上,不然耶稣不会说这是「我的轭」,耶稣所说的也一定是双重的轭,轭的一半架在他自己的脖子上,而另一半则悬空,等待我们把自己的脖子套上去。我们也应当明白,耶稣应许他会承担一切推轭的工作,因为他说他的轭是容易的,他的担子是轻省的。因此,按照那些教师的说法,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保证自己因着信心与耶稣一同负轭,由他为我们成就一切救恩的工作,我们只要享受他恩典所带给我们的好处就够了!明显地,这种解释听起来相当牵强。

不是这样。耶稣说劳苦的人应当负他的轭,意思是他们应当顺服他,以他为自己的主人,由他引导他们的生命。所以,耶稣说我们应当负他的轭,学他的样式。未得救的人好象野牛一样,偏行己路,自己掌管自己的生命。当他们负起耶稣的轭,便会把主权交给他掌管。耶稣的轭是容易的,他的担子是轻省的,因为耶稣借着内住在我们里面的圣灵给我们能力,叫我们能够顺服他。

因此,我们又再一次见到耶稣呼召人得着救恩,在这情况中,救恩比作劳苦之人的安息,叫人们顺服他,以他为主。

总结

上述一切内容,都说明了真正成功的牧师,会愿意顺服耶稣使人作门徒的命令,明白悔改、委身和门徒训练并不是一些必定会进天国的人可随意而作的选择,而是真正得救的信心表现。因此,一个成功的牧师,会向还未得救的人传讲合符圣经的福音,呼召他们悔改,跟随耶稣,却不会向一些不肯委身的人保证,他们一定会得救。


[1] 这定义是出自马太福音二十八章18至20节、约翰福音八章31至32节、十三章25节、十五章8节及路加福音十四章25至33节,我们也已读过了。

[2] 徒六1、2、7;九1、10、19、25、26、36、38;十一26、29;十三52;十四20、21、22、28;十五10;十六1;十八23、27;十九1、9、30;二十1、30;二十一4、16中,也提到门徒,举一个例子,使徒行传十四章21节中,路加写道:「(保罗和巴拿巴)对那城里的人传了福音,使好些人作门徒……」因而,保罗和巴拿巴传扬福音,使人作门徒,人们一信主便马上成为门徒,不是后来才选择作门徒。

[3] 这段经文也揭露时下一些确保初信者得救的错误做法,耶稣没有向初信者作出保证,只要他们作了一个简短接受和相信耶稣的祷告,就可以得救。相反地,耶稣向初信者发出挑战,看看自己的认信是否发自真心。我们应该学习耶稣的榜样。

[4] 此外,有些人坚持即使我们没有行为,也可以因着信心得救,雅各却说,我们不能够单单因着信心得救:「你知道人称义不单单是凭着信心,也凭着行为。」真正的信心从来也不是只有信心,总会同时也有行为。

[5] 记住这一点会有好处,保罗之所以经常肯定救恩是靠着信心,而不是靠着行为,这是由于他不断与当时一些忠实的律法主义者论战。保罗没有设法纠正一些教导进天国必须圣洁的人,因为他自己也相信这事实,而且也常常肯定这事实。相反地,保罗是写信纠正一些救恩观中没有神恩典的犹太人,他们不明白为何耶稣要死。很多犹太人不相信外邦人可以得救,因为他们没有神恩典的观念,使到救恩变得可能。有些人以为靠着行割礼、肉身的家谱、或遵守律法(可是他们也没有遵守),便可以赚得自己的救恩,然而,这些东西却废弃了神的恩典和耶稣受死的必要。

[6] 同样地,神启示彼得,外邦人可以单单因着相信耶稣就可以得救,彼得便向哥尼流一家说:「我真看出神是不偏待人,原来各国中,那敬畏主行义的人都为主所悦纳。」(徒十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