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最重要的救恩讲道(下)(Jesus’ Greatest Salvation Sermon Continues)

第七章(SEVEN)

 

有多少牧师被人冠以「圣洁牧师」的称号,会觉得是一种赞美呢?有多少声称的基督徒会不从贬义的角度去运用这词语呢?为何这么多人口里说相信圣经,心里却又会对圣洁有这样负面的印象?圣经里「圣洁的」或「圣洁」这两个词出现的次数超过六百次,又应许将来会有一座圣城,「圣者」会住在其中,他的名是圣洁的,又会赐下自己的圣灵,有四活物环绕他圣洁的宝座,昼夜不停说:「圣哉、圣哉、圣哉、主神是全能者。」(参启二十一2;赛四十25;利二十二32;帖前四8;诗四十七8;启四8,加上强调)

如果登山宝训的上半部分教导了我们某些东西,所教的就是耶稣所传的道乃是圣洁。圣洁和圣洁与得救的关系–就是他的主题。

登山宝训记在马太福音第五、六和七章,至此我们只细看了第五章。我们从八福中得知进天国的人会有的特质,又发现耶稣不是来废掉律法,反而是指出自始至终守律法都是重要。我们又知道除非我们的义胜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否则就不得进天国,这些人只守律法的字义,却轻忽律法的精义。

马太福音第六和七章的前半章是登山宝训的下半部分,包括更多基督向信徒颁下的诫命。遵守这些诫命与得救是否有关?肯定有关,我们将会看到,第七章的后半章会阐明这方面,绝无差错。

让我们继续看一下耶稣命令自己的真信徒要怎样行,就是相信他是神儿子弥赛亚的人。我们应该也需要问一个有启发性的问题:如果耶稣的听众不相信他,又为何要顺服他?他们为何会听从耶稣的要求,改变自己各方面的生活?答案很明显:因为他们相信,所以愿意遵行。他们借着自己的行为就表明自己的信心。

第六章开始(Chapter Six Begins)

留心这第一部分中,耶稣假定信徒会行公义。然而,耶稣不想他们变得像法利赛人一样,只着重外表上的圣洁,只为了讨人欢心。耶稣提醒自己的门徒,追求圣洁的动机应该是为讨神喜悦,而不是为打动人心:

你们要小心,不可将善事行在人的面前,故意叫他们看见。若是这样,就不能得你们天父的赏赐了。所以你施舍的时候,不可在你前面吹号,像那假冒为善的人,在会堂里和街道上所行的,故意要得人的荣耀。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们已经得了他们的赏赐。你施舍的时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作的,要叫你施舍的事行在暗中,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报答你。(太六1~4,加上强调)

耶稣完全期望门徒会赒济穷人(我们从这书第三章已得知),律法有此要求(参出二十三11;利十九10,二十三22,二十五35;申十五7~11),文士和法利赛人也遵行了,并在施舍时吹号,表面上是呼唤穷人作公开赒济。可是,有多少声称的基督徒(及声称的基督教会)对穷人一毛不拔?他们根本没有赒济,又何用察验自己赒济的动机。如果文士和法利赛人受着自私的理由驱使而作出哗众取宠的赒济,声称的基督徒又被何种理由驱使自己忽视穷人的惨况呢?我们的义是否胜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呢?

哥林多前书三章10至15节中,保罗呼应这说法,表明人若动机不纯正,即使作了好行为,也不会得到赏赐。真基督徒作各样好事时,都应带有纯正的动机,可是却并非人人会这样做。保罗写道,甚至传福音也可以带有不良的动机(参腓一15~17)。我们想要确保自己施舍的动机纯正,最佳的方法就是尽可能暗地里施舍。

耶稣也期望门徒祷告和禁食,并不是说「如果你们祷告时」,却是说「你们祷告的时候」,就假定了他们必会祷告。但是,他们可能会掺杂了不正当的动机,好像未重生的人祷告和禁食一样。若是这样,他们就会失去动机纯正时祷告和禁食所会得着的赏赐。所以,耶稣劝戒他们:

你们祷告的时候,不可像那假冒为善的人,爱站在会堂里,和十字路口上祷告,故意叫人看见。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们已经得了他们的赏赐。你祷告的时候,要进你的内屋,关上门,祷告你在暗中的父,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报答你。你们祷告,不可像外邦人,用许多重复话,他们以为话多了必蒙垂听。你们不可效法他们,因为你们没有祈求以先,你们所需用的,你们的父早已知道了……

你们禁食的时候,不可像那假冒为善的人,脸上带着愁容,因为他们把脸弄得难看,故意叫人看出他们是禁食。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们已经得了他们的赏赐。你禁食的时候,要梳头洗脸,不叫人看出你禁食来,只叫你暗中的父看见,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报答你。(太六5~8、16~18)

再次,有多少声称的基督徒极少会投上时间祈祷,也从未禁食?文士和法利赛人都会祷告和禁食(尽管动机不良),那些基督徒的义是否比得上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

圣洁祈祷(Holy Praying)

耶稣又告诉门徒应怎样祈祷,示范如何祷告,启示出他期望门徒要委身顺服,并有怎样的优先次序:1

所以你们祷告,要这样说:「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太六9~11)

真门徒最看重的应该是神的名被尊为圣,这是说,神的名会被人尊重尊敬,被视为神圣。

当然,若有人祈求神的名被尊为圣,那人本身也应该持守圣洁,亲自尊神的名为圣,否则便是假冒为善。所以,这祷告反映我们渴望别人好像我们一样委身给神。上一章中,我曾问到,人们看电影视为消遣,不介意演员一再亵渎神和圣子的名,反映这人多大程度上渴望神的名被尊为圣?按我的观察,很多声称的基督徒也会作这事,起码美国就有这情况。电影中的演员用你的名字作为粗话,你不会生气吗?

主祷文的第二个祈求也相仿:「愿你的国降临。」提到国家,就会令人想到统治那国的君王,基督徒渴望看见自己的王,祂掌管我们的一生,又统管全地。啊,万人都会信而顺服,向他们的王屈膝跪拜!

第三个祈求呼应第一个和第二个祈求:「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再次,我们生活上若不顺服神的旨意,又岂能真心作出这祈求?真门徒渴求神的旨意完完全全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神的名被尊为圣,神的旨意行在地上,神的国降临,都比起我们「日用的饮食」更重要,故此排在第四位。即使这样,这祈求本身也反映我们正确的优先次序,全然没有贪心可言。门徒祈祷时,是事奉神,不是事奉玛门。

续说模范祷文(The Model Prayer Continues)

至此主祷文的祈求都是源于圣洁的主题,这主题会贯穿整篇祷文:

「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救我们脱离凶恶。因为国度、权柄、荣耀,全是你的直到永远,阿们。」你们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饶恕你们的过犯。你们不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不饶恕你们的过犯。(太六12~15)

耶稣的真门徒渴求圣洁,故当他们犯罪的时候,就会感到极大的痛苦。2 他们知道自己的不顺服已经得罪神,感到羞愧,很想自己不圣洁的污点可以除掉,但感谢神,慈爱的天父会愿意赦免他们。不过,他们必须恳切祈求神的赦免,那就是主祷文的第五个祈求。

然而,我们是否得着宽恕,就视乎我们是否宽恕别人。因为神已经赦免了我们这么多,所以我们也有责任宽恕凡求我们宽恕自己的人,甚至要爱没有求我们宽恕的人。如果我们不肯宽恕,神就不会宽恕我们。神不宽恕的人会否进天国呢?我们再次发现这篇讲道是关乎到得救、圣洁和这两者的关系。

第六个祈求(即最后一个祈求)也是明显与圣洁有关:「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救我们脱离凶恶(或译作「脱离那恶者」)。」真门徒极其渴求圣洁,到一地步会祈求神不要叫自己陷入受试探的局面,免得自己屈服。此外,他也会祈求神救自己脱离任何可能会绊倒自己的邪恶。主祷文的最后一个祈求,就等于呼求神帮助自己成为圣洁。

为何这六个祈求适合信徒作为祷告的内容?最后一句告诉我们:神是大君王,统管自己的国度,我们是祂的仆人。神是全能的神,没有人胆敢违抗祂的旨意,一切荣耀都会永远属于祂:「因为国度、权柄、荣耀,全是你的直到永远。」(太六13)神配得人顺服。

主祷文最重要的主题是甚么?就是圣洁。基督的门徒渴求神的名被尊为圣,神的国会在地上建立,神的旨意会完全行在地上。他们会看这一切比自己「日用的饮食」更重要,渴望自己在神面前得蒙喜悦,即使有时失脚,也会想得着赦免。他们蒙了赦免,也会宽恕别人,又渴求完全成圣,因而渴望逃避试探,因试探会增加自己犯罪的机会。

门徒和物质资产(The Disciple and His Material Possessions)

登山宝训接下来的主题,可能是令声称的基督徒最感到苦恼的教导,因为他们生活的主要动机就是积聚钱财:

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地上有虫子咬,能锈坏,也有贼挖窟窿来偷。只要积攒财宝在天上,天上没有虫子咬,不能锈坏,也没有贼挖窟窿来偷。因为你的财宝在那里,你的心也在那里。眼睛就是身上的灯,你的眼睛若瞭亮,全身就光明。你的眼睛若昏花,全身就黑暗,你里头的光若黑暗了,那黑暗是何等大呢! 一个人不能事奉两个主,不是恶这个爱那个,就是重这个轻那个,你们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玛门。(太六19~24)

耶稣命令我们不要为自己积聚财宝在地上,「财宝」是甚么?财宝通常收藏在藏宝箱中,埋藏在某一处,从不实际使用。耶稣形容财宝会招来虫子、锈蚀和盗贼。换句话说,财宝「非不可缺少」。虫子会蛀坏我们阁楼和柜子最里面的东西,却不会蛀坏我们常穿的衣服。我们从不使用的玩具和「工具」才会生锈,并且堆积在地下室一角、车库里或储物柜中。盗贼闯入偷走人们实际上用不着的东西:艺术品、珠宝、贵重的小玩意及可典当的东西,却通常不会偷去床铺、炉具或食物(最少富裕国家的盗贼不会这样)。

重点是说,我们是属神的,故我们「拥有」的一切也是属神的。我们是管家,管理神的金钱,所以一切花钱的决定都是属灵的决定。我们怎样运用金钱,可反映谁是我们生命的主宰。我们屯积「财宝」,累积金钱,购买不必要的东西时,便显明耶稣不是我们生命的主宰,因为如果耶稣是我们生命的主宰,我们便会用他托付我们的金钱完成一些更佳美的事。

甚么才是更佳美的事呢?耶稣命令我们积存财宝在天上。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呢?路加福音中,耶稣告诉我们:「你们要变卖所有的,赒济人,为自己预备永不坏的钱囊、用不尽的财宝在天上,就是贼不能近,虫不能蛀的地方。」(路十二33)我们捐赠给慈善机构,便可积存财宝在天上。耶稣叫我们把肯定会贬值成一文不值的东西,用来投资一些永不会贬值的东西。有多少声称的基督徒会这样做?北美自称是基督徒的人大都享受世界上最高级的生活,何以竟连十分之一的收入都不肯捐给穷人,漠视这律法的要求呢?3

昏花的眼睛(The Bad Eye)

耶稣讲到眼睛就是「身上的灯」,到底是甚么意思呢?他这样说必定是与我们如何看金钱和物质有关,因为在上下文中,耶稣是论到这方面。

耶稣首先把积聚财宝在地上和积聚财宝在天上的人作出比较,然后又再比较两种人,头一种人眼睛瞭亮,全身光明,另一种人却是眼睛昏花,全身黑暗。接下来几节经文中,耶稣把得救与未得救的人作出对照,头一种人事奉神,另一种人事奉金钱。所以,我们可以有把握地推论,眼睛瞭亮的人就是积聚财宝在天上的人,又是事奉神的人,然而眼睛昏花的人,却积聚财宝在地上,又事奉金钱。

从另一些经文得知,「昏花的眼睛」是一句成语,意思是指到人的内心有贪婪(参太二十15及箴二十八22)。「眼睛瞭亮」正正相反,故必定是指到人的内心没有贪婪。眼睛瞭亮的人全身光明,就是充满真理,可是眼睛昏花的人却充满黑暗。请记得,眼睛昏花的人积存财宝在地上,金钱就是他的神。

奉金钱为神,是甚么意思呢?这意味金钱占据了你生命中只有神才应该有的位置。金钱主导你的人生,消耗你的精力、思想和时间,成了你快乐之源。你爱金钱。4 故此,保罗说贪心与拜偶像是一样,言明贪心的人不会承受神的国(参弗五5;西三5~6)。

这段经文中,耶稣不是将两种基督徒作出对照,乃是要比较真假信徒。积存财宝在地上的人充满黑暗,事奉金钱,不事奉神,从自己的行为表明自己的不信。再一次,我们看见这篇讲道是关乎到得救、圣洁和这两者的关系。

贪得无厌的穷人(The Covetous Poor)

并非贪求奢侈品才算是错,若有人贪求生活必需品,也可能不对。耶稣再说:

所以我告诉你们,不要为生命忧虑,吃甚么,喝甚么,为身体忧虑穿甚么。生命不胜于饮食么?身体不胜于衣裳么? 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牠,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么?你们那一个能用思虑,使寿数多加一刻呢?何必为衣裳忧虑呢?你想野地里的百合花,怎么长起来,它也不劳苦,也不纺线。 然而我告诉你们,就是所罗门极荣华的时候,他所穿戴的,还不如这花一朵呢。你们这小信的人哪,野地里的草,今天还在,明天就丢在炉里,神还给它这样的妆饰,何况你们呢?所以不要忧虑,说:「吃甚么?」「喝甚么?」「穿甚么?」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们需用的这一切东西,你们的天父是知道的。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所以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太六25~34)

这书大多数的读者根本不可能与耶稣所论到的人有半点瓜葛,你上一次何时曾为食衣住行忧虑?

然而,耶稣的说话肯定适用于我们。如果贪求生活必需品并不正确,那么贪求非必需品就更不正确了。耶稣期望门徒只专心寻求两件事:就是求神的国和神的义。声称的基督徒无法负担十一奉献,却能负担宠物的食物、有线电视、新车或新家具的开支、时尚产品或服饰、零食等,这些人是否算得上达到基督先求神的国和神的义的标准?不,这些人只是自欺欺人,以为自己是信徒。

刺和梁木(Specks and Logs)

耶稣接下来吩咐门徒,不要犯上论断和挑错处的毛病:

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你们用甚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甚么量器量给你们。为甚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 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对你弟兄说「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 你这假冒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太七1~5)

论断人是甚么意思呢?法官寻找被带到法庭的人犯了甚么错,那是法官的工作,故此,只要证据确凿,法官审判人并没有错。法官理应审判人,用当地法律的准则衡量人。假如某地方没有法官,罪犯便可以横行无忌。

可是,很多人似乎以为自己是法官,所以常常寻找别人的错处,这样做却是错的。此外,这些人通常未曾了解实情,就论断人,作出偏差的结论。更糟糕的是,这些「法官」经常会用自己都达不到的标准来论断人,因而成了假冒为善的人:「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约八7)

耶稣正是论到这种行为。使徒雅各布写道:「弟兄们,你们不要彼此埋怨,免得受审判。看哪,审判的主站在门前了。」(雅五9)这种罪行是教会最常见的问题,若有人论断别人,就很可能也会被人论断。我们中伤其它信徒,向人指出那人的错处,就是在扮演法官。我们触犯了那黄金定律,因我们也不想有人在背后中伤自己。若我们自己有更多错处,却论及别人的错处,就成了那自己眼中有梁木的人。

然而,请注意耶稣没有禁止人考虑别人的灵性,他接着说:

不要把圣物给狗,也不要把你们的珍珠丢在猪前,恐怕牠践踏了珍珠,转过来咬你们。(太七6)

我们若要服从这命令,就必须衡量甚么人才算是「属灵上的狗或猪」,这是说那些人不会欣赏贵重的属灵事物,像是神的话语。我们很快会见到耶稣如何吩咐门徒借着属灵领袖的果子去衡量他们。

勉励祷告(Encouragement to Pray)

最后,我们来到登山宝训的最后一段。这一段首先提出的,是一些激励人去祷告的应许:

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因为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你们中间,谁有儿子求饼,反给他石头呢?求鱼,反给他蛇呢?你们虽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何况你们在天上的父,岂不更把好东西给求他的人么?(太七7~11)

「啊哈!」有读者这样说;「这段登山宝训的经文与圣洁无关。」

这全视乎我们祈祷的时候是为了甚么东西去祈求、叩门和寻找。我们既然「饥渴慕义」,就会渴望遵守耶稣在前面的教导中所吩咐我们的一切命令,也必定会在祈祷中反映这种渴望。事实上,登山宝训中主祷文表达了渴望神的旨意得着成全,也渴望成圣。此外,路加福音中,同一篇主祷文的结尾还写着:「你们虽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何况天父,岂不更将圣灵给求他的人么?」(路十一13)看来,耶稣应许给我们「好东西」时,并不是想到奢侈品之类,而是想到圣灵才是「好东西」,因为圣灵会叫我们成为圣洁,帮助我们传扬福音,叫其它人也成为圣洁。圣洁的人会进天国。

结语(A Summarizing Statement)

我们来到最后一节经文,应该视为是结语,总结耶稣前面谈及的一切。很多注释书的作者也忽略了这节经文,但我们绝不可以错过。这节经文是用「所以」作开始,故明显是结语,因而与前面的教导连系上来,而问题是:这节经文会总结多少耶稣前面讲到的话?让我们读一下,再作思想:

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太七12)

这句话不可能只是总结前几节论及祈祷的经文,否则便没有意义。

请记得耶稣一开始讲论时,曾经警告人们不要想他来是要废掉律法和先知(参太五17)。从那部分的经文至此处的结语中,耶稣基本上只是修订、讲解和补充神旧约的命令。所以,耶稣当下是总结他一切吩咐的命令,都是衍生自律法和先知:「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七12)「律法和先知」这句话连接起马太福音五章17节至七章12节中耶稣的话。

接下来的两节经文说明,得救与遵守我们所谓的「黄金定律」,两者有何关系:

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太七13~14)

明显看来,窄门和引到永生的窄路很少人找着,是象征得救;阔门和引到灭亡的阔路是大多数人走上的路,乃是象征沉沦。如果耶稣前面讲到的话带有任何意义,如果这篇讲道带有任何逻辑上的演进,如果耶稣是有理智的传道人,那么,最自然的解释便是说,窄路就是跟随耶稣的路,遵守他的命令,阔路就正好相反。有多少声称的基督徒正在走耶稣启示的窄路?若果你正随波逐流,便肯定是正在走阔路。

耶稣发表这篇救恩讲道时,住口不提信心或相信他,实在叫很多声称的基督徒感到苦恼。可是,人们若是明白信心与行为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这篇讲道就没有问题。人若顺服耶稣,便会借着自己的行为表明自己的信心。人若不顺服耶稣,便表示他不相信耶稣是神的儿子。我们得救是显明神向我们施恩,也会在我们生命中发动转化的工作。我们的圣洁就是神的圣洁。

如何辨别假的宗教领袖(How to Recognize False Religious Leaders)

接下来,耶稣叫自己的听众小心假先知和假领袖,这些人引诱不存疑心的人踏上沉沦的阔路,传讲并非从神而来的信息,故此假先知也属于这一类人。如何才能辨别谁是假领袖呢?用辨别假信徒的方法,就可辨别出假领袖:

你们要防备假先知,他们到你们这里来,外面披着羊皮,里面却是残暴的狼。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荆棘上岂能摘葡萄呢?蒺藜里岂能摘无花果呢?这样,凡好树都结好果子,惟独坏树结坏果子。好树不能结坏果子,坏树不能结好果子。凡不结好果子的树,就砍下来,丢在火里。所以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凡称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进天国。惟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当那日必有许多人对我说:「主啊、主啊,我们不是奉你的名传道,奉你的名赶鬼,奉你的名行许多异能么?」我就明明的告诉他们说:「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你们这些作恶的人,离开我去吧。」(太七15~23)

假教师很诡诈,外表看来好像真教师,会口称耶稣为主,说预言,赶鬼和行神迹,却只是「披着羊皮的狼」,并不是真绵羊。真假教师可以怎样分辨呢?察验他们的「果子」,便可晓得他们的性情。

耶稣是论到那些果子呢?就是顺服他一切教导的果子。真教师会教导和遵行天父的旨意,但假教师却会教导虚谎和「作恶」(七23)。我们有责任比较真假教师的教训,按照耶稣作出的教导和命令而活。.

今天的教会充满假教师,我们应不足为奇,因为稣和保罗也都预先警告我们,末日临近时,我们就应预计假教师会出现(参太二十四11;提后四3~4)。我们今天最猖獗的假先知,就是教导不圣洁也能进天国的人。这些人要为数以千万计永远沉沦的人负责。约翰韦斯利(John Wesley)写到这些人,便说:

实在很可怕!–神的使者变成魔鬼的傀儡!–这些人本来受托教导人进天国之道,实际上却教导了地狱之路……若有人问:「啊,谁曾这样做?」……我便会回答,有数以万计又聪明又德高望重的人曾这样做,别管是属于哪个宗派,这些人叫骄傲的、不务正业的、欲火攻心的、贪爱世界的、爱享乐的、不义或不仁的、轻率又无用的、没有为义的缘故遭受责备的等人,以为自己可进天国。这些是名副其实的假先知,是神和人的叛徒……不断叫更多人走进地狱,他们无论甚么时候离世,「地狱也会从下面上来迎接他们」!5

约翰韦斯利正是论到马太福音七章15至21节中耶稣警告人小心的假教师。

留心,耶稣再清楚地指明,不结好果子的人会下地狱(参七19),与今天很多假教师所说的刚好相反。这原则不只适合于教师和先知,也适用于所有人。耶稣说:「凡称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进天国。惟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太七21)原谅我再说一次,这篇讲道是关乎到得救、圣洁和这两者的关系。人若不顺服耶稣,便会走向地狱。

也要留心耶稣指出人内外的情况是有关联,「好」树结好果子,「坏」树不能结好果子。那人外面流露的好果子是来自内在的性情,凡真正相信耶稣的人也会被神改变内在的性情。6

最后的总结(The Final Summary)

耶稣用一个例子总结整篇讲道,你也会想到,这例子是关乎到顺服与得救的关系:

所以凡听见我这话就去行的,好比一个聪明人,把房子盖在盘石上。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总不倒塌,因为根基立在盘石上。凡听见我这话不去行的,好比一个无知的人,把房子盖在沙土上。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就倒塌了,并且倒塌得很大。(七24~27)

有些人解释耶稣这最后的例子是「成功生活」的公式,但事实并不是这样,上下文的内容表明这比喻的主题不是如何在艰难之时靠着相信耶稣的应许而发达。这例子是要总结出耶稣在登山宝训中论到的一切。听见耶稣的话就去行的,就是聪明人,会屹立不倒,不用害怕神的忿怒。不顺服耶稣的人是愚蠢人,会损失惨重,要受「永远沉沦的刑罚」(帖后一9)。

回答反对的声音(Answer to an Objection)

耶稣的登山宝训会否不可能只适用于耶稣受死和复活前的信徒呢?那些人岂不是暂时靠律法作得救的途径,但耶稣为他们的罪受死后,他们便是靠着信心得救,因而抵销这篇讲道中解释的得救方法吗?

这理论并不高明,从没有人可以靠自己的行为得救,总是要靠信心得救,旧约之前和旧约期间都是一样。罗马书第四章中,保罗指出亚伯拉罕和戴维都是因信称义,不是因着行为。

再者,耶稣的听众都不可能靠行为得救,因他们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参罗三23)。只有神的恩典才能救他们,只有凭信心才能领受神的恩典。

很可惜,今天太多教会把耶稣的命令都只视为是叫我们感到罪疚,从而明白自己无法靠行为赚得救恩,仅此而已。现在我们「接收了这信息」,已经凭着信得救,便可忽视大部分耶稣的命令。当然,我们想叫别人「得救」时,便再次摆出这些命令,叫人自知有罪,于是可凭着没有行为的信心得救。

耶稣没有叫门徒:「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确保他们明白自己一旦自觉有罪,然后便凭着信得救,我的命令就完成了在他们生命中的目标。」相反,耶稣说:「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太二十八19~20,加上强调)

1 可惜,有些人主張基督徒不應如此祈禱,因這禱告最後沒有「奉主名求」。可是,若用上這種邏輯,則可以斷定使徒行傳和新約書信中很多使徒的禱告都不是「基督徒的禱告」,因都沒有寫上「奉主名求」。

2 這節經文告訴我們(還有很多同類經文),真門徒並非完美或完全不犯罪。然而,這節經文證明真信徒犯罪時會感到憂慮不安。

3 根據蓋洛普民意調查(Gallup poll),北美福音派的基督徒只有四分一會作十一奉獻。四成的人會說神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可是每年收入達五萬到七萬五千美元的人,平均只會捐獻1.5%的收入給慈善機構,包括宗教慈善機構。而這些人在追求享樂上的花費,卻是12%的收入。巴納(George Barna)於自己所寫的The Second Coming of the Church一書中指出,他的調查表示非基督徒比起已經重生的基督徒更熱衷向非牟利的組織和窮人捐款。

4 另一場合中,耶穌同樣講到人不可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路加告訴我們:「法利賽人是貪愛錢財的,他們聽見這一切話,就嗤笑耶穌。」(路十六14)

5 約翰衛斯理,The Works of John Wesley (Baker: Grand Rapids, 1996),1872年由Wesleyan Methodist Book Room再版,頁441、416。

6 我不禁想借此機會評價一下某種人們慣常用來試圖為人擺脫罪名的借口:「我們不知道他們的內心如何。」正正相反,耶穌說外表可以反映內心。另一場合中,耶穌告訴我們,「心裡所充滿的,口裡就說出來」(太十二34)人口裡發出仇恨的話,就表示那人心中充滿仇恨。耶穌也告訴我們,「從人心裡發出惡念、苟合、偷盜、凶殺、姦淫、貪婪、邪惡、詭詐、淫蕩、嫉妒、謗讟、驕傲、狂妄」(可七21~22)。人犯姦淫時,我們確實知道那人內心有甚麼:就是姦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