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最重要的救恩讲道(上)(Jesus’ Greatest Salvation Sermon)

第六章 (SIX)

 

约二千年前,神的儿子道成肉身降世,在加利利湖畔的山边向群众讲话。今天我们会将耶稣当日的讲论称为「登山宝训」。

耶稣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讲员,教导一群我们看为是未受过教育的人。所以,耶稣教导的内容既简单又容易明白,运用日常生活的事物阐明他的重点。

可是,今天很多人认为某人要拥有博士学位,才能解明耶稣的说话。更可悲的是,好些解释圣经的人竟基本假设耶稣不可能是直话直说,因而就编造复杂的理论解释耶稣真正的意思,可是二千多年前耶稣的听众决不会想到那些理论,而且即使有人向他们讲解,他们也不会明白。举一个例子,有些现代的圣经「学者」想说服我们,耶稣的说话不适用于耶稣的听众或基督徒,却只适用于我们活在他将来国度的时候!多令人惊讶的理论,然而事实上耶稣向自己的听众说话时,会用上「你们」这词(不是「他们」),这篇简短的讲论中就用上超过一百次。那些「圣经学者」却叫耶稣变成说谎专家了。

这一章和下一章旨在研究耶稣的登山宝训,我们便会发现这篇信息关乎到救恩、圣洁和这两者的关系,又一再叫人小心反律法主义。穷人和灵性上饥渴的人前来听耶稣的说话,耶稣很关心他们,想他们明白最重要的事情–他们怎样可以承受天国。我们必须留心耶稣的说话,他就是摩西写到的那位:「主神要从你们弟兄中间,给你们兴起一位先知像我,凡他向你们所说的,你们都要听从。凡不听从那先知的,必要从民中全然灭绝。」(徒三22~23)

让我们从头开始谈起吧。

八福(The Beatitudes)

耶稣讲道的第一部分称为「八福」,向透露某些品格特质的人应许赐下特定的祝福。经文列明很多不同的品格特质,又应许很多特定的祝福。随便的读者读八福时,通常会好像别人研究星座一样,以为各人只会从中间找到一样可形容自己的品格特质,只得一种福气。可是,只要我们细心研读,便会看出耶稣并非列出不同的人会得着不同的祝福,而是只有一种人会得着一种包含所有福气的祝福:就是会承受天国的人。再没有其它方法可合理解释耶稣的话。

让我们读一下登山宝训的前十二节:

耶稣看见这许多的人,就上了山,既已坐下,门徒到他跟前来。他就开口教训他们说:

虚心(或译作「心灵贫穷」)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

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

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

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

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

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人若因我辱骂你们,逼迫你们,捏造各样坏话毁谤你们,你们就有福了。应当欢喜快乐,因为你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在你们以前的先知,人也是这样逼迫他们。」(太五1~12)

祝福与品格特质(The Blessings and Character Traits)

第一,请思想上述所应许的祝福,有福的人会(1)承受天国,(2)得着安慰,(3)承受地土,(4)公义上必得饱足,(5)得蒙怜恤,(6)必得见神,(7)得称为神的儿女,(8)承受天国(重复祝福一)。

耶稣是否想我们认为,只有心灵贫穷(和合本译作「虚心」)和为义受逼迫的人(祝福一和祝福八)才会承受天国呢?是否只有清心和使人和睦的人才会得称为神的儿女,却又不得承受天国?使人和睦的人不会得蒙怜恤?怜恤人的人不会得称为神的儿女?显然耶稣不打算我们会这样想。

思想一下耶稣描写那些不同的特质:(1)心灵贫穷,(2)哀恸,(3)温柔,(4)饥渴慕义,(5)怜恤人,(6)清心,(7)使人和睦,及(8)受逼迫。

耶稣是否想我们以为人可能会是清心却不怜恤人呢?人为义受逼迫,又岂能不饥渴慕义呢?明显也不是。

因此,为安全起见,唯有推论这些应许的祝福,是一个大祝福里所包含的多种多样的祝福–那祝福就是承受天国。此外,那有福的人拥有的多项特质,都是凡有福的人会拥有的特质。

清楚看来,八福描写出真基督徒的品格,耶稣说明这些特质,以随着救恩而来的多重祝福的应许激励信徒。有福的人就是得救的人,故此耶稣是形容到会进天国之人的特质。人若不切合耶稣的形容,就不是有福的人,故也不会承受天国。所以,我们适宜问问自己是否切合耶稣的形容。这篇讲道是关乎到得救、圣洁和这两者的关系。

有福的人带有的品格特质(The Character Traits of the Blessed)

耶稣列出的八种有福的人带有的品格特质,可以有不同的合理解释。举一个例子,「心灵贫穷」是指到甚么德行呢?

我倾向认为耶稣是形容到第一种重要的特质,人有了那种特质,才会得救–那人要意识到自己的灵性贫乏。人必须先觉得自己需要救主,才能得救。

这第一种特质叫人不会自满自足,或以为自己配得救恩。真正有福的人会明白到自己没有甚么可献给神,自己的公义不过如「污秽的衣服」(赛六十四6),又会看自己是「与基督无关……活在世上没有指望、没有神」(弗二12)。

耶稣不想有人以为靠着自己的努力,就可以达到他要列明的准则。不,即使人有了蒙福的特质,也不是自然便有福,乃是神赐福给那人,都是源自神的恩典。耶稣论到有福的人是有福的,不单是由于他们在天上有赏赐,也由于神已经在他们地上的生命中作工。当我看见自己生命中有福的特质,就会叫我想起神用恩典在我里面成就了甚么,而不是自己作了甚么。

如果第一种特质排列在最先,是由于这是进天国首要的特质,那么第二种特质的排列也许同样有特别的意思:「哀恸的人有福了。」(太五4)耶稣会否是论到人真心悔改和后悔呢?我认为是的,尤其是由于圣经明说按着神的意思忧愁,就生出悔改的心,以致得救(参林后七10)。那税吏心中哀恸,在圣殿里谦卑垂头,捶着胸呼求神的怜悯,实际上是有福的人。法利赛人也在圣殿里祷告,却不像他,税吏回去倒算为义了,罪也得到赦免(参路十八9~14)。

如果耶稣不是论到人来到基督面前悔改,而先感到哀恸,那么耶稣可能是论到真基督徒都会感到的哀恸,因他们面对一个叛逆神的世界。保罗形容那种哀恸「是大有忧愁,心里时常伤痛」(罗九2)。

第三种特质是温柔,圣经也将这特质列入圣灵的果子(参加五22~23)。温柔不是由自己生出的品性,人领受了神的恩典和圣灵的内住,才会变得温柔。「基督徒」若是待人严苛,性情凶暴,便要小心。你不会承受地土,下地狱是你的下场,因你不算是有福的人。

饥渴慕义(Hungering for Righteousness)

第四种特质是饥渴慕义,形容某种神所赐下内心的渴慕,真正重生的人都会得着。真正重生的人会因世上的不义和自己的不义忧伤,憎恶罪恶(诗九十七10,一一九128、163),喜爱公义。

我们在圣经中读到「义」这字,通常都会立即解作是「由基督加给我们的律法上的义」,可是,这字所指的往往不是这个意思。这字的意思多半是「按着神的标准正确生活的素质」。耶稣此处显然也是用上这意思,因基督徒没有理由会渴求自己已经得着的义,他已经拥有那外加的义。圣灵所生的人渴望活得公义,又确信自己有天必会在公义上得「饱足」(太五6),肯定神会用恩典成就自己在他们里头展开的善工(参腓一6)。

耶稣的说话也预告新天新地的时候,「有义居在其中」(彼后三13),不会再有罪恶,各人也会全心全意爱神,又爱自己的邻舍如同自己。我们现在饥渴慕义的人将会得饱足,「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太六10),这祷告将会得到应允。

怜悯和清心(Mercy and Purity)

第五种特质是怜悯,也是所有已经重生的人自然会有的特质,因为有怜悯的神住在他里面。没有怜悯的人不是神祝福的人,显示那人未得着神的恩典。使徒雅各布指出:「那不怜悯人的,也要受无怜悯的审判。」(雅二13)如果你站在神面前,受到神无怜悯的审判,你认为自己将会进天国,还是下地狱呢?1答案清楚不过吧。

耶稣曾经讲到一个故事,有一个仆人蒙了主人极大的怜悯,却不肯同样地怜悯自己一位仆人朋友。主人知道发生了甚么事以后,便「把他(那仆人)交给掌刑的,等他还清了所欠的债」(太十八34)。那仆人从前已经一笔勾销的债务,当下要重新偿还。然后,耶稣警告自己的门徒:「你们各人,若不从心里饶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这样待你们了。」(太十八35)再次,不怜悯人的人不会得着从神而来的怜悯,也不算是有福的人。

第六种得进天国的特质是清心。真基督徒不像很多声称的基督徒那样,只是表面上圣洁。真基督徒靠着神的恩典,内心已经变得纯洁,真正从心而发地爱神,继而改变他们的心意和动机。耶稣应许他们必会得见神。

容我再问一次,难道我们会相信真基督徒会不清心,因而不得见神吗?神会否向他们说「你可以进天国,但永不得见我」呢?不会,明显真正会进天国的人也会有纯洁的心。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Blessed to be Peacemakers)

接下来是使人和睦的人,他们必得称为神的儿女。再次,耶稣必定是形容到所有的真基督徒,因为凡信基督的人都是神的儿女(参加三26)。

圣灵所生的人最少从三方面会带来和睦:

第一,他们与神和好,从前却是与神为敌。

第二,只要没有得罪神,他们就会与别人和平共处,不喜欢纷争和冲突。保罗写道,若有人惯常争竞、忌恨、恼怒、结党、纷争,就不能承受神的国(参加五19~21)。真信徒宁愿多走一里路,也会避免冲突,与别人和平相处。他们若是心里恨弟兄,就不可说自己与神和好(参太五23~24;约壹四20)。

第三,真基督徒会分享福音,藉以帮助其它人与神与人和好。

受逼迫的人(The Persecuted)

最后,耶稣说为义受逼迫的人是有福的。明显,耶稣是论到行公义生活的人,他们会受到非信徒的逼迫,却必会承受神的国。

耶稣是论到那一种逼迫?受折磨?殉道?不,耶稣是特别论到有人因他的缘故遭到辱骂和毁谤。这意味到,有人成为真信徒后,与非信徒就明显有别,不然非信徒不会恶意中伤他们。有多少所谓的基督徒是与非信徒没有两样,以致完全没有人会毁谤他们?这些人根本不是基督徒。耶稣说:「人都说你们好的时候,你们就有祸了,因为他们的祖宗待假先知也是这样。」(路六26)所有人都说你好的时候,就表示你是假信徒,因世界憎恨真基督徒(另可参约十五18~21;加四29;提后三12;约壹三13~14)。

有人恨你吗?这篇讲道是关乎到得救、圣洁和这两者的关系。

盐和光(Salt and Light)

接下来的几节经文中,耶稣继续形容真信徒(即有福的人)是怎么样,把他们比作盐和光。盐和光也有很明显的特性,盐有咸味,光则可照明。若盐没有咸味,就不是盐;若光不能照明,就不是光。

你们是世上的盐,盐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咸呢?以后无用,不过丢在外面,被人践踏了。你们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太五13~16)

耶稣的时代中,盐主要是用作肉类防腐。我们身为顺服的基督徒,就是要防止罪恶的世界变得完全堕落和腐败。可是,如果我们变得好像世界的样式,就会一无是处。耶稣警告有福的人要保持咸味,维持自己独一无二的特质,必须与四围的世人分别出来,免得失去「咸味」,「被丢在外面,被人践踏」。新约有很多清楚的警告,提醒真信徒不要退后,此处就是其中一则警告。若盐真是盐,便会有咸味。同样,基督徒行事也应当像基督徒,否则便不是基督徒,即使他们曾经是基督徒。

真基督徒又是世上的光,光总会发亮,若光不发亮,就不是光。这模拟中,光代表我们的好行为(参太五16)。基督劝戒信徒要有好行为,好叫其它人可以看到,如此就能荣耀他们的天父,因为天父是他们作好行为的源头。

请留意耶稣不是说我们应造出光,而是说要由得我们的光发放出来,好叫别人能看见。耶稣不是劝没有好行为的人装扮一些出来,而是叫有行为的人不要隐藏自己的好意。基督徒是世上的光,靠着神的恩典在黑暗之处发光。

遵守神诫命的重要性(The Importance of Keeping God’s Commandments)

我们再进入一段新段落,耶稣开始论到律法与门徒的关系:

莫想我来要废掉律法和先知,我来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我实在告诉你们,就是到天地都废去了,律法的一点一画也不能废去,都要成全。所以无论何人废掉这诫命中最小的一条,又教训人这样作,他在天国要称为最小的。但无论何人遵行这诫命,又教训人遵行,他在天国要称为大的。我告诉你们,你们的义,若不胜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断不能进天国。(太五17~20)

要是耶稣警告自己的听众不要以为他要废掉律法或先知,那我们就可以放心推论,耶稣的听众中最少也有一些人是抱有那种假设。他们为何这样假设,我们只能猜测。可能是因为耶稣严斥律法主义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所以令到有些听众以为耶稣想要废掉律法和先知。

无论如何,耶稣肯定希望过去和现在的人都明白那种假设是错的。耶稣是神,默示出整部旧约,因而必定不会想要废掉自己借着摩西和众先知所说的话。相反,耶稣会成全律法和先知。

究竟耶稣会怎样成全律法和先知呢?有些人认为,耶稣只是讲到会成全弥赛亚的预言。虽然耶稣确实(或将会)成全了所有弥赛亚的预言,但他心目中并不是想到这事。清楚看来,上下文表示耶稣也是论到一切写在律法和先知书中的话,及至律法的「一点一画」(18节)和「最小一条」的诫命(19节)。

另一些人推论,耶稣是指到自己会亲自一生顺服,牺牲受死,满足了律法的要求,藉以成全律法。但按上下文显示,耶稣心目中不是这意思。接下来的几节经文中,耶稣完全没有提及自己的生命或受死是指向成全律法。反之,下一节经文中,耶稣言明「就是到天地都废去了」,律法都仍有效,「都要成全」。耶稣再宣告人们对律法的态度会影响到自己在天国的地位(19节),若不比文士和法利赛人更遵守律法,就不会进天国(20节)。

明显看来,耶稣不只是应验了弥赛亚的预言及律法的预表和影儿,也期望人们会遵守律法的诫命,履行众先知的说话。耶稣揭示神设立律法的真正原意,「彻底」填补文士和法利赛人实际带来的漏洞,从这种意义来说,就是成全了律法。耶稣会彻底修订和解释律法,叫人对律法的理解变得完全。2 第17节译作「成全」的希腊字,在新约中也被译作完整、完成、充满,及完全履行。耶稣正是要这样做,四节经文后便会开始。

不,耶稣来不是要废掉律法,却是要成全律法,即「完满成全律法」。耶稣论到律法和先知书中的诫命,重点讲得再有力不过。耶稣期望人人也要遵守那些永垂不朽的诫命。事实上,人们怎样看待诫命会决定自己在天国会被如何看待:「所以无论何人废掉这诫命中最小的一条,又教训人这样作,他在天国要称为最小的。但无论何人遵行这诫命,又教训人遵行,他在天国要称为大的。」(太五19)3

然后,我们来到第20节:「(所以)我告诉你们,你们的义,若不胜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断不能进天国。」(参NIV译法)

留意这节经文没有带出新思想,却是用上「所以」这连接词,与前面几节经文连接起来,作为小结。遵守诫命有多重要?人必须比文士和法利赛人更遵守律法,才能进天国!再一次,我们看见这篇讲道是关乎到得救、圣洁和这两者的关系。

耶稣是论到那一种的义?(Of What Kind of Righteousness Was Jesus Speaking?)

耶稣说我们的义必须胜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岂不是暗指到会白白赐给我们律法上的义?不,耶稣不是说这意思,最少有两个合理原因:第一,上下文不切合这种解释。这句话的前后(及贯穿整篇登山宝训),耶稣论到遵守诫命,就是过正义的生活。故此,从最自然的角度来解释耶稣这句话,就是指到我们生活上必须比文士和法利赛人来得公义。

第二,如果耶稣是论到那种我们相信他就白白可得到的义,为何他连最起码的暗示也不给?为何耶稣讲得如此惹人误会,他的对象是一群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又岂会想到他是谈及那种白白可得到的义呢?

我们的问题在于我们不肯接受经文明显的意思,因听起来像是律法主义。不过,我们不明白神所赐的义和生活上的义本是不可分割,这才是我们真正的问题。使徒约翰明白这种不可分割的关系,便写道:「小子们哪,不要被人诱惑,行义的才是义人。」(约壹三7)我们也不如约翰一样明白重生和生活上的义互相关连:「你们若知道他是公义的,就知道凡行公义之人都是他所生的。」(约壹二29)

五章20节中,耶稣本可以如此补充:「若你们悔改,真正重生,凭着活的信心领受我白白所赐的义,那么,你们生活上的义就必会胜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因你们配合我内住圣灵的大能而行事。」

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The Righteousness of the Scribes and Pharisees)

马太福音五章20节自然会令人想到另一个重要的问题:(从生活上来说)文士和法利赛人又有多公义?答案是:并不算太公义。

另一场合中,耶稣指出文士和法利赛人「好像粉饰的坟墓,外面好看,里面却装满了死人的骨头,和一切的污秽」(太二十三27)。这是说,文士和法利赛人外表看来公义,内心却是邪恶,固然严格遵守律法的字义,却是忽视律法的精义,不时会扭曲或甚至窜改神的诫命,好叫自己显得公义。

事实上,在余下来登山宝训的内容中,耶稣主要就是针对文士和法利赛人这种内在的缺陷。我们看到耶稣引述很多著名的十诫,然后各自揭示遵守那些诫命的字义和精义会有甚么分别。耶稣这样作,在他一再揭露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伪善的同时,又表明自己对门徒的真正期望。

耶稣阐释各个例子时,都会以「你们听见」这句话作开始。他的听众,大概都是一群未曾亲身读过旧约圣经,只听过由文士和法利赛人在会堂里所的念旧约圣经的人。可以说,耶稣的听众前半生都听从了假教训,只知道文士和法利赛人扭曲神话语的批注,遵照他们不圣洁的生活方式。

耶稣的第一个例子,说的是十诫中的第六诫:

你们听见有吩咐古人的话,说:「不可杀人。」又说:「凡杀人的,难免受审判。」只是我告诉你们,凡向弟兄动怒的,难免受审判。凡骂弟兄是拉加的,难免公会的审断。凡骂弟兄是魔利的,难免地狱的火。所以你在祭坛上献礼物的时候,若想起弟兄向你怀怨,就把礼物留在坛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后来献礼物。你同告你的对头还在路上,就赶紧与他和息,恐怕他把你送给审判官,审判官交付衙役,你就下在监里了。我实在告诉你,若有一文钱没有还清,你断不能从那里出来。(太五21~26)

文士和法利赛人自恃没有杀人而自高,这是说,他们没有真正杀死任何人,心目中就看自己遵守了第六诫。可是,假如律法并非严禁杀人,他们就会喜欢杀人,因为他们用尽办法对付自己憎恨的人,只是没有杀死对方而已。耶稣列举了他们一些如同杀人的行为:那些人向惹怒自己的人口吐恶言和辱骂,内心苦毒,不饶恕,不解怨,常卷入法律诉讼,不是因着杀人的自私行为控告别人,就是自己被人如此控告。4 文士和法利赛人内心都是杀人凶手,只是克制自己不作出具体行动。

然而,真正的义人却是不一样,标准会高得多。他晓得神期望自己爱弟兄,如果自己与弟兄的关系不好,与神的关系也不会好。他不会假冒为善装作敬虔的样子,心中恨弟兄,却假装爱对方(参太五23~24)。使徒约翰后来写道:「不爱他所看见的弟兄,就不能爱没有看见的神。」(约壹四20)

文士和法利赛人以为只有实际杀人才算为有罪,但耶稣警告,人若怀有杀人犯的态度,也会导致自己下地狱。真基督徒蒙神赐福,将神的爱浇灌在他们心里,叫他们彼此相爱(罗五5),全是神的恩典。

神对奸淫的定义(God’s Definition of Adultery)

耶稣举出第二个例子,说的是十诫中的第七诫,表明文士和法利赛人怎样死守这律法的字义,忽略这律法的精义:

你们听见有话说:「不可奸淫。」只是我告诉你们,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的,这人心里已经与她犯奸淫了。若是你的右眼叫你跌倒,就剜出来丢掉,宁可失去百体中的一体,不叫全身丢在地狱里。若是右手叫你跌倒,就砍下来丢掉,宁可失去百体中的一体,不叫全身下入地狱。(太五27~30)

首先,请再记得这篇讲道是关乎到得救、圣洁和这两者的关系。耶稣叫人小心下地狱,又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做才不会下地狱。

文士和法利赛人不能不守第七诫,故唯有表面上遵守,仍忠于自己的妻子。可是,他们却幻想自己与其它女人行淫,在市集看见其它女人,便在思想上脱去她们的衣服。这些人内心犯了奸淫,因而触犯了第七诫的精义。多少声称的基督徒又会依样划葫芦呢?

当然,神本意是叫自己的子民性方面完全纯洁。正如我在这书中前面所提过的,如果与你邻居的妻子发生性关系,明显是错的,就算是幻想自己与她发生性关系,也都是错的。

耶稣的听众有否自觉有罪?大概有一些人会自觉有罪。他们应该怎样做呢?应该立刻按耶稣的指示悔改,不管要作甚么,不管代价多大,有了欲念的人要止住自己的欲念,因为这种人会下地狱。

当然,理智的人总不会认为,耶稣是叫人按照字面挖出自己的眼睛或砍下自己的手。有欲念的人挖出自己的眼睛,只会变成一个独眼淫魔。耶稣是以戏剧性的方式,郑重强调必须遵守第七诫的精义,永生就视乎于此。

你是否自觉有罪?那么便要「切断」一切叫你跌倒的东西。若那是有线电视,便要切断有线电视;若那是普通的电视,便要丢掉电视;若那是你去到某处会见到的东西,便不要去那地方;若那是杂志,便不要订阅那份杂志;若那是互联网,便不要上网。不值得为这些东西永远下到地狱里。

神看离婚(God’s View of Divorce)

耶稣接下来举出的例子,与上文刚考虑的情况息息相关,很可能是紧接上文而出现的原因。这例子应该是为了作进一步的详述,不该看为一个新主题。主题就是:「人们所作另一种等同犯奸淫的事」:

又有话说:「人若休妻,就当给她休书。」只是我告诉你们,凡休妻的,若不是为淫乱的缘故,就是叫她作淫妇了。人若娶这被休的妇人,也是犯奸淫了。(太五31~32)

这例子又再说明文士和法利赛人如何死守律法的字义,却是弃绝律法的精义。

让我们想象一下,耶稣时代有一个法利赛人,那人居住的地方对面住了一个漂亮的女人,叫他起了非分之想。那法利赛人天天向那女人以目送情,那女人似乎也对他有兴趣,叫他的欲望与日俱增。那法利赛人想看到她脱衣服,时常幻像与她发生关系。啊,那法利赛人心里想,我能拥有她的话多好!

不过,那法利赛人有麻烦,他已经结婚,那女人也是有夫之妇,律法禁止他犯奸淫。那法利赛人不想触犯十诫(他每次动欲念时,其实已经触犯了),该怎么办?

那人想到解决方法!只要他和那女人都与自己的配偶离婚,就可名正言顺再婚!律法允许人离婚吗?是的!有经文允许人这样做!申命记二十四章1节指出,你只管给妻子休书,就可与她离婚。某些情况下,离婚是律法所允许的!但哪些情况下才允许呢?那法利赛人便钻研申命记的经文:

人若娶妻以后,见她有甚么不合理的事(或译作「有丑事」),不喜悦她,就可以写休书交在她手中,打发她离开夫家……(申二十四1)

太好了!只要那法利赛人可以找到自己妻子的一点不是,就可与她离婚!而他确实找到!他的妻子不及街角对面那女人有吸引力!5

所以,那法利赛人遵照律法给妻子休书(你从法利赛人会所办公室的大堂中就可找到一份),与她离婚,再马上与他梦寐以求的女人结婚,那女人也刚合法地离婚了。两人都没有半点罪疚,因为他们都遵守了神的律法。

当然,在神看来,事情并不一样。申命记二十四章1节中,若妻子「有丑事」,丈夫可跟她合法离婚,那种「丑事」是很不道德的事,大概与犯奸淫差不多。6 这是说,唯有当丈夫发现妻子婚前或婚后水性杨花,才可跟她合法离婚。

在神心目中,那想象出来的法利赛人根本就是犯了奸淫,触犯了第七诫。事实上,那人的罪比起普通犯奸淫的人更重,因他犯了「双重奸淫」。何以这样?第一,他自己犯了奸淫。耶稣后来说:「凡休妻另娶的,若不是为淫乱的缘故,就是犯奸淫了。」(太十九9)

第二,那人休了自己的妻子,那妻子必须再嫁才能存活,在神看来,那法利赛人就等于迫使自己的妻子与另一个男人行淫,因而要为她的「奸淫」罪负责。7 耶稣说:「凡休妻的,若不是为淫乱的缘故,就是叫她作淫妇了。」(太五32,加上强调)

耶稣甚至可以指控那好色的法利赛人犯了「三重奸淫」,因耶稣说「人若娶这被休的妇人,也是犯奸淫了」(太五32),可能是指到神会要那法利赛人为自己前妻的后夫「犯奸淫」负责。8 耶稣的时代中,这是备受争议的问题,我们从另一处经文中读到,有些法利赛人质问耶稣:「人无论甚么缘故,都可以休妻么?」(太十九3)他们的问题反映他们的内心。明显看来,最少有些法利赛人希望相信无论甚么缘故都可以合法休妻。我必须补充,有些基督徒引用这些关乎离婚的经文,加以曲解,叫神的儿女背负很重的担子,实在是可耻。耶稣不是论到有基督徒未信主前离婚,信主后找到一个爱主的美妙伴侣,与那人结了婚。这情况决不算是犯奸淫,而如果耶稣是讲到这意思,我们便要更改福音,因福音不再向罪人带来赦罪之恩。自此我们便要传讲:「耶稣为你受死,若你愿意悔改相信他,便可得赦罪。可是,若你曾经离婚,便要确保自己永不可再婚,否则便等于犯奸淫,而圣经指明犯奸淫的人会下地狱。同样,若你曾经离婚和再婚,你来就近基督之前,先要再多犯一宗罪,就是与你现在的配偶离婚。否则,你就是仍犯奸淫,而犯奸淫的人不会得救。」9 福音是这样吗?

论说话诚实(On Being Truthful)

耶稣举出第三个例子,揭示文士和法利赛人如何行事不义和滥用圣经,这例子与神命令人说真话的诫命有关。文士和法利赛人想出了很有创意的方法说谎,我们从马太福音二十三章16至22节得知,他们相信自己若是指着圣殿、祭坛或上天起誓,就不必遵守。可是,若他们是指着圣殿里的金子起誓,或指着祭坛上的祭物起誓,或指着天上的神起誓,就不得不守!美国的小孩子以为自己交叉手指时,就可以不说真话,这些成年人和那些小孩的想法简直是如出一辙。

耶稣接着便论到这方面的假冒为善:

你们又听见有吩咐古人的话,说:「不可背誓,所起的誓,总要向主谨守。」只是我告诉你们,甚么誓都不可起。不可指着天起誓,因为天是神的座位。不可指着地起誓,因为地是他的脚凳。也不可指着耶路撒冷起誓,因为耶路撒冷是大君的京城。又不可指着你的头起誓,因为你不能使一根头发变黑变白了。你们的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若再多说,就是出于那恶者。(太五33~37)

当然,起誓并没有错,纯粹是作出承诺。耶稣没有与他自己默示的旧约相抵触,当下不是说起誓有错。相反,耶稣是想纠正文士和法利赛人起誓的方式。神本来设立起誓的诫命时,没有说过要指着任何东西起誓。神纯粹希望自己的子民守信用。若有人要靠起誓来说服别人相信他们,便是默认自己时常说谎。我们该言而有信,不需要起誓。在这方面上,你的义是否胜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呢?

复仇的罪(The Sin of Revenge)

法利赛人曲解一段很著名的旧约经文,就是耶稣接下来看为是可悲的事:

你们听见有话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只是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有人强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有求你的,就给他。有向你借贷的,不可推辞。(太五38~42)

摩西的律法宣布,人在法庭上被判伤害他人身体的罪后,惩罚就要相等于那人对别人造成的伤害。若那人打掉别人的牙齿,为求公平和公义,也要打掉那人的牙齿。这诫命设立出来,是为了确保法庭审理严重罪案时秉公处理。可是,文士和法利赛人再一次曲解这诫命,视为是可以有仇必报的神圣义务!看来,他们采取了「零度宽容」的方针,即使是最细微的小事也要向人报复!

然而,神对自己子民的期望总是更大。神清楚禁止人报仇(参申三十二35),旧约教导神的子民要善待仇敌(参出二十三4~5;箴二十五21~22)。耶稣修订这真理,叫我们面对恶人时,要转过脸来由对方打,又宁愿多走一里路。别人得罪我们时,神想我们恩慈待人,以善报恶。

不过,耶稣是否希望我们由得别人占自己的便宜,由得他们任意摧残我们的生命呢?我们上法庭控告未信者,为自己遭到的违法对待寻求公道,这是错吗?不,耶稣不是论到为严重的问题上告法庭寻求公正,而是指到私下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报仇。留心,耶稣并不是说,若有人用刀子刺我们的背,我们要转过来给那人掐颈项。耶稣没说有人要我们交出车子,我们就连房子也给他们。耶稣只是叫我们日常生活上被人稍为得罪,或遇到自私的人不太过分的刁难时,要尽量表现宽容和怜悯。耶稣没有要求我们「多走一百里路」,只渴望我们「多走一里路」。耶稣希望我们会比自私的人所预期的还要恩慈,不要为金钱斤斤计较,慷慨施予和借给别人。文士和法利赛人却达不到这标准,在这方面上,你的义是否胜于他们的义?

爱我们的邻舍(Loving Our Neighbors)

最后,耶稣多列出一样文士和法利赛人窜改了的诫命,为求容得下他们充满憎恨的心:

你们听见有话说:「当爱你的邻舍,恨你的仇敌。」只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这样,就可以作你们天父的儿子,因为他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甚么赏赐呢?就是税吏不也是这样行么?你们若单请你弟兄的安,比人有甚么长处呢?就是外邦人不也是这样行么?所以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太五43~48)

旧约中神曾说:「要爱人如己。」(利十九18)但是,文士和法利赛人故意以为,既然神想他们爱自己的邻舍,那就表示他们可以恨自己的仇敌,这更成了他们的神圣义务!可是,按耶稣看,神的本意并非如此,神也不曾这样说话。

耶稣后来讲到好撒马利亚人的故事,指出我们应该看所有人都是自己的邻舍。神想我们爱所有人,包括自己的仇敌,这是神要求自己儿女的标准,神自己也持守相同的标准。神赐下日光和雨水给义人,也给恶人。我们应该效法神的榜样,恩待不配得恩待的人。我们这样行的话,便表明自己是「(我们)天父的儿子」(太五45)。真正重生的人行事为人会好像他们的天父。

神期望我们向自己的仇敌表达爱,并不是一种情感,也不代表接受邪恶。神不要求我们对自己的仇敌有好感,不是叫我们言不由衷,说我们的仇敌是好人。不过,神确实期望我们会爱他们,愿意用意志坚持到底,最少要向他们问安,为他们祈祷。

你又如何?(What About You?)

现在,你明白到文士和法利赛人根本不很公义,只有某程度上外表的义,却好像很多声称的基督徒一样,内心充满憎恨、淫欲、自私、复仇、不仁、贪心,又是扭曲圣经的说谎者。然而,按耶稣看来,真信徒的特征就是温柔、饥渴慕义、怜恤、清心、使人和睦,并且受逼迫。所以,这部分的登山宝训要么能叫你安心,肯定自己已经重生,要么能令你畏惧,因你知道自己与耶稣谴责的人不遑多让 。如果你是属于前一类的人,跟其它同属这类的人一样,就会知道自己仍有进步的空间。但是,你的目标应该是步向完美,因耶稣说这是神期望你有的目标(参太五48;另可参腓三12~14)。

若果你是属于后一类的人,仍能悔改,凭着相信耶稣并作他的奴仆,就会立刻经历到神用恩典把你变成前一类人!

1 雅各書接下來的一節經文是:「我的弟兄們,若有人說,自己有信心,卻沒有行為,有甚麼益處呢?」(雅二14)實在很有意思。

2 律法通常會被分成「禮儀律法」和「道德律法」,耶穌同樣希望人完全理解,但論到禮儀律法的方面,就要等到他復活後藉著聖靈向眾使徒啟示,才會作出更全面的講解。我們現在明白為何新約下不再需要動物獻祭,因耶穌已經成了神的羔羊。我們也不再遵守舊約的飲食規條,因耶穌宣告所有食物也是潔淨(參可七19)。我們不需要地上的大祭司代求,因耶穌當下就是大祭司,諸如此類。不過,有別於禮儀律法,耶穌受死和復活之前或之後,都從沒廢除或修改任何道德律法。相反,耶穌闡釋和修訂神的道德律法,在耶穌復活後,眾使徒也靠著聖靈感動這樣行。

3 雖然耶穌此處的話強烈提醒人不要廢掉或教導人漠視任何誡命,包括較次要的誡命,但是他的話也帶給人盼望,因原來天上的國民也包含一些從前犯過那些事的人。

4 耶穌可能是在模仿文士和法利賽人,他們慣常上法庭,故要知道自己也會進到神的法庭,若神成為他們「法庭上的對手」,便會對他們相當不利。因而耶穌叫他們不要捲入法庭,免得自己遭到永恆的惡果。

5 這例子並非穿鑿附會。根據拉比希列(Hillel)的記載(這人在耶穌的時代最出名教導人如何離婚),男人找到另一個更可愛的女人,因而覺得自己的妻子成了「一樁醜事」,就可與她離婚。拉比希列也教導人,若果妻子做飯下得鹽太多,或與其他男人說話,或沒有誕下男嬰,丈夫就可與她離婚。

6 舊約下,犯姦淫的人要被人石頭打死。

7 當然,那女人再嫁時,神不會看她犯了姦淫罪;她只是她丈夫犯罪的受害者。明顯看來,除非那女人真的再嫁,否則耶穌的說話就沒有意思。不然,那女人就不會被看為是犯了姦淫。

8 再次,神不會看那新丈夫犯了姦淫罪;他是作了一件美事,迎娶和照顧那被休的女人。不過,若果那人慫恿那女人與自己的前夫離婚,然後再娶她,便是犯了姦淫。耶穌心中很可能就是想到這種罪惡。

9 當然,還有其他情況須要處理。例如,基督徒妻子被未信主的丈夫休了,後來再嫁一個基督徒的話,肯定不算犯姦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