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寶訓

 

造就門徒的牧師渴望叫人成為一些順從基督所有命令的門徒,也會很喜歡登山寶訓,這是耶穌最長的講論,也充滿他的命令,造就門徒的牧師會很想順從和教導自己的門徒所有耶穌在登山寶訓中所吩咐的東西。

既然這樣,我想分享一些自己如何理解馬太福音五章至七章中的登山寶訓,也鼓勵牧師逐節地教導自己的門徒登山寶訓,希望我以下所寫的,可以幫助你們達到這目標。

下面是登山寶訓的大綱,只是給我們一個普通概覽,突出一些重要主題。

I.)耶穌招聚自己的聽眾(五1-2)

II.)引言(五3-20)

A.)有福的人帶有的特點和祝福(五3-12)

B.)勸告人們繼續作鹽作光(五13-16)

C.)律法與跟隨基督之人的關係(五17-20)

III.)講論:勝過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五21-七:12)

A.)彼此相愛,不要像文士和法利賽人(五21-26)

B.)性方面貞潔,不要像文士和法利賽人(五27-32)

C.)誠實待人,不要像文士和法利賽人(五33-37)

D.)不要復仇,如同文士和法利賽人所作的(五38-42)

E.)不要恨你的仇敵,如同文士和法利賽人所作的(五43-48)

F.)做好事,要有正確的動機,不要像文士和法利賽人(六1-18)

1.)賙濟窮人,要有正確的動機(六2-4)

2.)祈求正確的動機(六5-6)

3.)轉到禱告和寬恕的主題(六7-15)

a.)禱告的教導(六7-13)

b.)彼此寬恕的必要(六8-15)

4.)為正確的動機禁食(六16-18)

G.)不要服事錢財,如同文士和法利賽人所作的(六19-34)

H.)不要計較你弟兄的小錯(七1-5)

I.)不要浪費時間向一些不會欣賞的人談論真理(七6)

J.)鼓勵人們祈禱(七7-11)

IV.)結論:講論的總結

A.)結語(七12)

B.)勸告人們順服(七13-14)

C.)如何認出假先知和假信徒(七15-23)

D.)最後針對不順服的警告和總論(七24-27)

耶穌招聚自己的聽眾

耶穌看見這許多的人,就上了山,既已坐下,門徒到他跟前來,他就開口教訓他們。(太五1-2)

看來,耶穌是有意遠離「群眾」,走到山上,減少自己聽眾的數目。經文告訴我們,「門徒到他跟前來」,似乎指出只有那些渴望聽他說話的人,才願意攀山越嶺去找耶穌最後落腳的地方,看來人數也不少,七章28節稱這些人作「眾人」。

耶穌然後開始講道,向門徒說話。從一開始我們便約莫知道耶穌最重要的主題會是甚麼。耶穌告訴他們,如果他們擁有一些特質,便是有福的人,因為有這些素質的人可以得進天國。耶穌最主要的主題就是:只有聖潔的人才會承受天國。人們稱五章3至12節的經文為八福,全部都充滿這主題。

耶穌列出一些有福的人會有不同的特徵,又向這些人應許一些特定的祝福,不細心的基督徒不時以為每個基督徒只應發現自己有一種八福的特質,只有一種,不過,小心的讀者會知道耶穌不是列出一些不同的信徒,會得到不同的祝福,卻是說所有真正的信徒也會得著一種包羅萬有的將來祝福:承受天國。我們沒有另一種明智的方法,去解釋耶穌這一段話:

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
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
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
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
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
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人若因我辱罵你們,逼迫你們,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你們就有福了!應當歡喜快樂,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在你們以前的先知,人也是這樣逼迫他們。(太五3-12)

祝福和性格特徵

首先,我們先思想所有應許的祝福,耶穌說有福的人會(1)承受天國,(2)得到安慰,(3)承受土地,(4)得到飽足,(5)得到憐恤,(6)得見神,(7)得稱為神的兒女,及(8)承受天國(重複第一個祝福)。

耶穌是否想我們認為,只有虛心的人和為義受逼迫的人才會得進天國?是否清心的人才會見到神,使人和睦的人才會得稱為神的兒女,然而這兩種人也不會進入天國?難道使人和睦的人不會得到憐恤,憐憫人的人不會得稱為神的兒女?顯然,這些也會是一些錯誤的結論。因此,安全起見,我們只可推論這些應許的祝福也是一個大祝福的不同方面——這大祝福就是可以承受天國。

現在,我們看看耶穌所形容的不同特徵:(1)虛心,(2)哀慟,(3)溫柔,(4)飢渴慕義,(5)憐恤,(6)清心,(7)使人和睦,(8)受逼迫。

耶穌是否想我們認為,人們可以清心,卻不憐恤人?可以為義受逼迫,卻不飢渴慕義?顯然不是。有福的人有著多方面的性格特徵,某程度來說,一切有福的人都有這些特徵。

清楚地,八福描寫真正跟從耶穌的人所會有的性格特徵,耶穌向門徒列出這些特徵,向他們肯定他們是有福的人,已經得救,有一天會得進天國。現在,他們因著苦難,可能不覺得這樣有福,旁觀的世人也不以為他們是有福的人,但是神看他們確是有福。

人們不符合耶穌的形容,便不是有福的人,不會承受天國,所有造就門徒的牧師也要感到自己有責任,確保自己羊群中的人都知道這點。

有福的人帶有的性格特徵

有福的人帶有的八種特徵,也必須接受某程度的解釋。舉一個例子,「虛心」是怎樣的一種美德?我傾向認為耶穌是在形容第一種必需的特質,得救的人也一定會擁有的——那人一定要知道自己的靈性虛空,一定要先看到自己需要一位救主,才可能得救,耶穌的聽眾中也有這一種人,剛剛才發現自己的慘況,比起以色列中驕傲的人,盲目地犯罪,這些人多麼有福!

第一種性格特質除去所有自負和配得救恩的想法,真正有福的人明白自己沒有甚麼可以獻給神,他自己的義不過是「污穢的衣服」(賽六十四6)。

耶穌不想有人以為,單靠個人努力便可以得到這些有福之人的性格特質。不,人們如果有這些性格特質,是因為他們有福,這是說神祝福他們,都是從神的恩典而來。耶穌所說到的有福的人之所以得到祝福,不只是因為天國中有祝福等待他們,也因為神在他們地上的生命動了工。當我看到自己生命中有這些有福的特徵時,「虛心」讓我記得這不是自己的功勞,乃是神以恩典所作成的工夫。

哀慟的人

如果因為第一種特徵是得進天國的必需素質,所以它首先給列出來,那麼或者第二種特徵也是很有意思的安排:「哀慟的人有福了。」(太五4)耶穌會否可能是在形容內心的悔改和痛悔?我相信是的,特別因為聖經也明說,依神的意思憂愁,會帶來悔改,以致得救(參考林後七10)。耶穌有一次說到那個哀痛的稅吏,就是這種有福之人的例子。那稅吏在聖殿裏謙卑地跪下,捶胸哭求神的憐憫,旁邊的法利賽人卻不是這樣,他禱告時驕傲地提醒神,他有十一奉獻和每星期禁食兩次。稅吏離開聖殿時,神便赦免了他的罪。在這故事中,稅吏是有福的人,法利賽人卻不是(參考路十八9-14)。我相信耶穌的聽眾中,有些人因著聖靈的責備,內心感到哀慟,他們也會很快得到聖靈的安慰!

如果耶穌不是論到人們悔改相信基督時所感到的哀慟,或許便是描寫所有真信徒繼續活在世上時也會感到的哀痛,因為神愛世人,世界卻叛逆抗拒神,保羅形容這種感覺時,說「是大有憂愁,心裏時常傷痛。」(羅九2)

溫柔的人

第三種特徵是溫柔,聖經也把溫柔列入聖靈果子中(參考加五22-23)。溫柔不是一種自我生成的性情,而是有些人領受了神的恩典和內住的聖靈,得到祝福,變得溫柔。他們有一天會承受地土,因為只有義人才會住在神所創造的新天新地。人們自稱是基督徒,卻口出惡言,這些人應要小心,他們不是有福的人。

飢渴慕義

第四種特徵是飢渴慕義,形容一種所有真正重生的人也會有的渴望,是神賜在他們內心,因著世上一切的不義和自己內心仍有的不義,感到悲傷,憎惡罪惡(參考詩九十七10,一一九128、163),喜愛公義。

太多時候,我們讀到聖經中公義這詞語,便馬上把這詞語轉為「由基督加給我們律法上的義」。但是這詞語通常不是解作這個意思,很多時候,公義是指到「按著神的標準公義地生活的素質」,明顯也是耶穌這處本來的意思,因為基督徒沒有理由渴慕一些他們已經擁有的東西。人們若從聖靈重生,便會渴望活出公義,神也保證他們會「得到飽足」(太五6),藉著神的恩典,神一定會完成祂在信徒心中所展開的工作(參考腓一6)。

耶穌這處所說的話也預言到新天新地的時候,「有義居在其中」(彼後三13),將不會再有罪惡,人人也會盡心愛神,又愛鄰舍如同自己。現在我們飢渴慕義,將來便會得到滿足,我們真心的禱告最後便會應允:「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太六10)

憐恤人的人

第五種特徵是憐憫,也是所有重生的人也自然會帶有的特質,因為憐恤人的神正住在他們內心。人若不憐恤別人,便不是神所祝福的人,也顯明他們沒有領受神的恩典。使徒雅各也說:「因為那不憐憫人的,也要受無憐憫的審判。」(雅二13)如果人們站在神面前,得到沒有憐憫的審判,你認為這人可會得進天國,還是地獄呢?[1] 答案顯而易見。

耶穌有一次說到一個故事,有一個僕人得到他的主人大大的憐恤,後來卻不願意向自己同輩的僕人顯出憐恤,主人發覺這事後,便「把他交給掌刑的,等他還清了所欠的債。」(太十八34)這人之前正式免除的債也重新再算起來,然後耶穌警告他的門徒:「你們各人若不從心裏饒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這樣待你們了。」(太十八35)因此,如果主內的弟兄姊妹請求我們寬恕,而我們不肯寬恕,神便會再次計算我們從前得蒙赦免的罪,我們便會被交給掌刑罰的人,等我們還清自己永不可能還清的債,我看這情況斷不像可以進天國。再一次,不憐恤的人不會從神得到憐恤,也不屬於有福的人。

清心的人

第六種得進天國的特徵是清心,真正的基督徒不像自稱的基督徒一樣,不單是外表上聖潔,他們藉著神的恩典,內心也變得清純,從內心真心地愛神,從而改變自己的心思和動機,耶穌應許他們會得見神。

我可否再次問,我們可會相信有些真正的基督徒可以清心,因而不會得見神?神會否對他們說:「你可以得進天國,不過你不能見我?」不,明顯一切真正可進天國的人也是清心的人。

使人和睦的人

接下來列出的是使人和睦的人,他們會得稱為神的兒女。再次,耶穌一定是在形容所有真正的基督徒,因為所有相信基督的人也是神的兒女(參考加三26)。

靈裏重生的人,最少會在三方面成為和平使者:

第一,他們與神和好,他們從前是神的仇敵(參考羅五10)。

第二,他們會盡可能與別人和平共處,不會經常發生糾紛和爭端。保羅寫道,人們若行出爭競、忌恨、惱怒、結黨和分爭,便不會承受神的國(參考加五19-21)。真正的信徒會退一步避免鬥爭,與人和平相處,如果他們不愛自己的弟兄,便不能說自己與神和好(參考太五23-24,約壹四20)。

第三,真正的基督徒透過分享福音,也會幫助其他人與神與人和好,雅各可能是用了這節登山寶訓的典故,寫道:「並且使人和平的,是用和平所栽種的義果。」(雅三8)

為義受逼迫的人

最後,耶穌稱那些為義受逼迫的人是有福的。明顯地,他是說到一些按公義而活的人,不是一些以為基督的義已加在他身的人。人們順從基督的命令,就會受到非信徒逼迫,但將來會承受神的國。

耶穌說到的逼迫是那一種呢?酷刑?殉道?不是,耶穌特別地列出是為他的緣故被人毀謗辱罵,這再次指出人們若真是基督徒,非信徒明顯會知道,不然這些人不會惡言中傷基督徒。有多少所謂的基督徒與非信徒難以分辨,以致沒有一個非信徒會向他們口出惡言?這些人根本不是基督徒,因為耶穌說:「人都說你們好的時候,你們就有禍了!因為他們的祖宗待假先知也是這樣。」(路六26)人人也說你好的時候,這是一個記號,你可能是假信徒,因為世人會恨惡基督徒(同參考約十五18-21,加四29,提後三12,約壹三13-14)。

作鹽作光

耶穌向那些順服的門徒作出保證,他們確實是生命轉化了和有福的人,必定會承受天國後,便提出一個警告。很多現代的牧師不斷地向那些屬靈山羊作出保證,他們永遠不能失去那他們以為自己擁有的救恩,耶穌卻不像這些牧師,他深愛自己的真門徒,甚至提醒他們,他們也有可能失落,不再是有福的人:

你們是世上的鹽,鹽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鹹呢?以後無用,不過丟在外面,被人踐踏了。你們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人點燈,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燈臺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太五13-16)

留心,耶穌不是叫門徒成為鹽或光,卻是說(喻意地說)他們已經鹽,叫他們保持鹽的味道,又說(喻意地說)他們已經光,又叫他們不要把光隱藏起來,卻要任這光照耀下去。耶穌所說的話,與很多說給自稱是基督徒的講道相反,這些講道叫這些人要變成鹽和光,如果人們並非已經是鹽和光,便不是基督的門徒,不屬於有福的人,不會進天國。

在耶穌的時代,鹽主要是用來保存肉類,我們既是順服基督的門徒,便是叫這罪惡世界不致變得完全腐敗潰爛的鹽,可是,如果我們的行為好像這個世界,便真是「無用」(13節)。耶穌警告那些有福的人要保持鹹味,保存自己特有的特質,一定要與自己身邊的世界分別出來,以防自己變得「失去鹹味」,以致不得不「丟在外面,被人踐踏」,這是其中一個新約中見到向真信徒發出的警告,警告他們不要倒退。如果鹽是真的鹽,便會有鹹味,同樣地,跟從耶穌的人的舉動也會像跟從耶穌的人,要不然,就算這些人曾經是基督徒,現在也不是基督徒。

真正跟從基督的人也是世界的光,光總會發出光輝。如果光不發光,便不是光。在這比喻中,光代表我們的好行為(參考太五16)。耶穌不是叫一些沒有好行為的人拼命做一些出來,而是叫那些有了好行為的人不要向別人藏起自己的好行為。他們這樣行的話,便會歸榮耀給天父,因為天父在他們裏面的工作,是他們好行為的根源。在這點上,我們看到神的恩典工作與我們與神同工的美妙平衡,任何人想要成聖,也需要這兩者的配合。

律法與跟隨基督之人的關係

現在,我們進到一個新段落,這段落相當重要,基督說出餘下講論的內容前,先說出這段引言:

莫想我來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我實在告訴你們,就是到天地都廢去了,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都要成全。所以,無論何人廢掉這誡命中最小的一條,又教訓人這樣做,他在天國要稱為最小的,但無論何人遵行這誡命,又教訓人遵行,他在天國要稱為大的。我告訴你們,你們的義若不勝於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斷不能進天國。(太五17-20)

如果耶穌提醒他的聽眾,不要以為他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們便可以安心地推論,最少有些聽道的人當時作了這錯誤的假設。他們為何作了這種錯誤的假設,我們只能猜測,或者因為耶穌嚴厲地責備律法主義的文士和法利賽人,使到有些人以為耶穌是要廢掉律法和先知。

不管怎樣,耶穌無疑想自己的門徒明白這種假設不正確,他既默示了整本舊約,肯定不會廢掉所有他藉著摩西和眾先知所說的東西。相反地,耶穌說他會成全律法和先知。

那麼,耶穌會如何成全律法和先知?有些人認為耶穌是說到自己會應驗那些彌賽亞的預言。雖然耶穌實在有(或是將會)應驗所有彌賽亞的預言,但不完全是他當時內心所想的。清楚地,上下文指出耶穌也是論到一切寫在律法書和先知書中的話,從律法的「一點一畫」(18節),及至「最小」(19節)的誡命。

另一些人則推想,耶穌是指到他會成全律法,藉著他順服的生命和犧牲受死,為我們成全律法的要求(參考羅八4)。不過,根據經文上下文,這不是耶穌當時內心所想的,因為接下來的一節,耶穌完全沒有提到自己的生命或受死,以指出這就是成全律法。反之,在接下來的一節中,耶穌說就是到「天地都廢去了」,律法「都要成全」以先(指到耶穌死在十架上以後還有很久的時間),律法也仍然相關。然後又指出,人們對律法的態度會影響他們在天國的地位(19節),又說他們必須比文士和法利賽人更遵守律法,否則便不會進天國(20節)。

明顯地,耶穌除了要成全那些彌賽亞的預言、預表和律法的影兒,為我們成全律法的要求以外,也希望聽道的人持守律法的誡命,遵行先知所說的話,從一個角度來看,耶穌透過顯出神對律法真正和原來的心意,來成全律法,完全地肯定和解釋律法,補充聽眾對律法缺乏的理解。[2] 第17節中翻為「成全」的希臘文,在新約中也翻作「完成」、「完結」、「充滿」和「完全履行」等,這正是耶穌想解釋的事,會在後四句經文後面開始。

不,耶穌不是來廢掉律法和先知,卻是來成全這些,也就是「完全地充滿」。我教導登山寶訓這部分時,通常會向人們拿出半杯水作為示範,代表律法和先知的啟示,耶穌不是來廢掉律法和先知(我這樣說的同時,會作勢要倒出那半杯水),相反地,耶穌會成全律法和先知(每次我也會拿一瓶水,倒水進水杯,直至滿溢),這樣說也幫助人們理解耶穌的意思。

守律法的重要

耶穌論到持守律法和先知的誡命時,說得不能再有力了。他期望自己的門徒順服這些誡命,這些誡命由古至今也是同樣重要。事實上,人們如何看待這些誡命,會決定他們在天國的地位:「所以,無論何人廢掉這誡命中最小的一條,又教訓人這樣做,他在天國要稱為最小的。但無論何人遵行這誡命,又教訓人遵行,他在天國要稱為大的。」(五19)

然後,我們來到第20節:「我告訴你們,你們的義若不勝於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斷不能進天國。」

留心,這不是一個新想法,卻是一個結論,由「所以」這連接詞連上前面幾節的經文。持守誡命有多重要?人們必須持守誡命勝過文士和法利賽人,才可以進入天國。再一次,我們看到耶穌論到同一個主題——只有聖潔的人才會承受天國

唯恐自己與基督抵觸,如果人們的義沒有勝過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時,造就門徒的牧師便永遠不可肯定他們擁有救恩。

耶穌說的義是哪一種?

耶穌說我們的義必須勝過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時,是否指到他會無價地送給我們法律上的義?不,耶穌不是指到這事,有很合理的原因:第一,上下文也切合這種解釋,耶穌說這話以前或以後(貫穿整段登山寶訓),也是論到持守誡命,即按公義而活,而最自然地解釋耶穌的話,便是說我們必須活得比文士和法利賽人更公義,若是說耶穌對文士和法利賽人的標準有別於他對自己門徒的標準,便會很奇怪了。耶穌會定文士和法利賽人所犯的罪,卻不會定自己門徒的罪,單單由於門徒作了一個「得救的禱告」,這種想法可真愚昧。[3]

我們的問題是,我們不想接受這節經文明顯的意思,因為這樣聽來好像是律法主義,但是,我們真正的問題是由於我們不明白基督所賜的義和行出來的義,兩者之間有不可分割的關聯。然而,使徒約翰卻明白這種關鍵,他寫道:「小子們哪,不要被人誘惑,行義的才是義人。」(約壹三7),我們也不像約翰一樣,明白重生和行義的關聯:「凡行公義之人都是他所生的。」(約壹二29)

耶穌可以為五章20節的經文加上補充:「如果你們悔改,真正重生,藉著真信心領受我公義的無價禮物,你所行出來的義便會勝過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因為你與我內住的聖靈同工。」

如何可比文士和法利賽人聖潔

看過耶穌在五章20節的說話後,很自然會想到一個問題:文士和法利賽人究竟有多公義?答案是:不太公義

在另一次,耶穌指文士和法利賽人好像「粉飾的墳墓,外面好看,裏面卻裝滿了死人的骨頭和一切的污穢」(太二十三27),這是說,他們外表上看來公義,內心卻是邪惡,大費周章要守律法的字義,卻忽略律法的精義,不時會扭曲或甚至竄改神的命令,以自稱為義。

實際上,文士和法利賽人內在的瑕疵,正是耶穌接下來登山寶訓的重點,我們見到耶穌引述很多眾所周知的誡命,每次引述經文後,也說出持守這律法的字義和精義會有何分別,這樣做的時候,便一再揭露文士和法利賽人的假教訓和假冒為善,又說出他對真門徒所有的期望。

耶穌說出每個例子前,也會說:「你們聽見有話說。」這些聽見耶穌說話的人,可能從未讀過舊約的經卷,只是在會堂裏聽過文士和法利賽人讀出來。可以這樣說,這些聽道的人終其一生都只聽到一些假的教訓,因為他們聽到的,是文士和法利賽人曲解神話語所來的解釋,看見的,是他們不聖潔的生活方式。

彼此相愛,不要像文士和法利賽人

耶穌先以十誡的第六誡作為起點,開始教導門徒神對他們的期望,同時又揭示文士和法利賽人的假冒為善。

你們聽見有吩咐古人的話,說:「不可殺人。」又說:「凡殺人的難免受審判。」只是我告訴你們:「凡向弟兄動怒的,難免受審判;凡罵弟兄是拉加的,難免公會的審斷;凡罵弟兄是魔利的,難免地獄的火。」(太五21-22)

首先留心,耶穌不是警告有一些東西可以使人進到地獄,他的主題是:只有聖潔的人才會承受神的國

文士和法利賽人叫人不可殺人,引用第六誡,看來是警告殺人可能難免受審。

不過,耶穌想自己的門徒知道,文士和法利賽人看來也不明白,就算是一些「較輕微」的違法,人們也可能難免受審,受到的審判。我們彼此相愛(第二大的誡命)既是如重要,我們向弟兄動怒時,便應該已想到自己被神判為有罪了。如果我們口頭上發出自己的怒氣,向弟兄口出惡言,便是犯上更嚴重的罪,也應該看自己在神的最高法院中被判有罪了。如果我們變本加厲,一再惡言攻擊弟兄,我們在神面的罪可能大得會叫我們進到地獄[4],這是相當嚴重!

我們與弟兄的關係可測量我們與神的關係,如果我們恨惡自己的弟兄,便顯出我們沒有永生,約翰寫道:

凡恨他弟兄的,就是殺人的;你們曉得凡殺人的,沒有永生存在他裏面。(約壹三15)

人若說「我愛神」,卻恨他的弟兄,就是說謊話的,不愛他所看見的弟兄,就不能愛沒有看見的神。(約壹四20)

按照耶穌吩咐,我們要彼此相愛,彼此得罪時,要努力和好,這是相當重要(參考太十八15-17)。

耶穌繼續說:

所以,你在祭壇上獻禮物的時候,若想起弟兄向你懷怨,就把禮物留在壇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後來獻禮物。(太五23-24)

這是說,如果我們與弟兄的關係不好,我們與神的關係也會好,法利賽人罪在把一些小事看成是大事,卻又把大事看成是小事,耶穌說他們「蠓蟲你們就濾出來,駱駝你們倒吞下去」(太二十三23-24),他們著重十一奉獻和獻祭,卻忽略一些遠為重要的第二大誡命「彼此相愛」,人們獻祭,理應是為表達他們對神的愛,同時竟又違犯神第二重要的誡命,這是多麼的假冒為善!耶穌正正是要警告這種行為。

耶穌仍是論到神審判的嚴格,繼續說:

所以,你在祭壇上獻禮物的時候,若想起弟兄向你懷怨,就把禮物留在壇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後來獻禮物。你同告你的對頭還在路上,就趕緊與他和息,恐怕他把你送給審判官,審判官交付衙役,你就下在監裏了。我實在告訴你,若有一文錢沒有還清,你斷不能從那裏出來。(太五23-26)

我們盡可能地與弟兄和平相處,離開神的審判,這是最好的。如果有弟兄姊妹向我們懷怒,當我們「還在路上」,就是我們去到神面前的天路旅程上,仍然頑固地不肯與肢體和好的話,將來必定會後悔了。耶穌這處所說的話,和他在馬太福音十八章23至25節中論到不肯寬恕人的惡僕所發出的警告,也十分相似。那僕人自己得了寬恕,卻不肯寬恕另一個欠債的人,最後被送到掌刑的人手中,「等他還清了所欠的債」(太十八34)。經文這處,耶穌同樣地警告人們若不按著神的心意愛自己的弟兄,便會招致可性的永恆後果。

性方面貞潔,不要像文士和法利賽人

耶穌第二個指出文士和法利賽人如何死守字義,卻疏忽律法精義的例子,主題是十誡的第七誡,耶穌期望自己的門徒比文士和法利賽人在性方面更加貞潔:

你們聽見有話說:「不可姦淫。」只是我告訴你們,凡看見婦女就動淫念的,這人心裏已經與她犯姦淫了。若是你的右眼叫你跌倒,就剜出來丟掉,寧可失去百體中的一體,不叫全身丟在地獄裏。若是右手叫你跌倒,就砍下來丟掉,寧可失去百體中的一體,不叫全身下入地獄。(太五27-30)

再次留心,耶穌仍然是保持同一個重要主題:只有聖潔的人才會承受神的國。耶穌警告人們地獄的事,告訴人們必須怎樣做,好脫離地獄。

文士和法利賽人不能忽視第七誡,所以表面上遵守誡命,忠於自己的妻子,可他們卻會幻想自己與其他女人相好。當他們在市集看見女性,便會想像脫掉她們衣服後的樣子,他們內心犯了姦淫,因而觸犯了第七誡的精義。今天的教會中,有多少人會是這樣呢?

當然,神本意是叫人在性方面完全貞潔。明顯地,你與鄰居的妻子發生關係,便肯定是錯,但如果你只是想像與她發生關係,也同樣是錯的。耶穌沒有在摩西律法所要求的事上加上一點一劃,第十誡明明寫著禁止人們動淫念:「不可貪戀人的妻子。」(出二十17)。

耶穌的聽眾是否也被定罪?大概也是。他們應該怎樣做呢?耶穌教訓他們時,他們便應該馬上悔改,無論要做甚麼,不管會付上甚麼代價,人們若動了淫念,也應該停止,因為人們若行出淫念,便會進到地獄。

當然,有理性的人也不會以為耶穌是指人們若動了淫念,便應該按著字面剜掉眼睛或砍掉一隻手,人們動了淫念,剜掉一隻眼,也只會變成單眼淫魔!耶穌戲劇性又嚴肅地突出順服第七誡的精義有多重要,永生就在於此。

造就門徒的牧師跟從基督的榜樣,會勸告自己的門徒「砍掉」一切會叫他們跌倒的東西。如果這是有線電視,便切斷電線吧;如果這是一般的電視,便移走那電視吧;如果你訂了雜誌,便應該取消訂閱;如果這是互聯網,便應該馬上離線;如果這是一扇窗子,便應關上窗子,絕不值得為這些東西而要永遠下在地獄裏。因為造就門徒的牧師真心愛護自己的羊,所以他們會如同耶穌一樣,向門徒道出真理,警告他們。

另一種犯姦淫的方式

耶穌接下來所說的例子,與我們之前想過的一個情況十分相關,大概因為這個原因,所以耶穌在這處提出來。這例子不應該看為是一個新主題,它乃是進一步闡明前面的主題,主題就是:「法利賽人所作另一件等同於姦淫的事。」

又有話說:「人若休妻,就當給他休書。」只是我告訴你們,凡休妻的,若不是為淫亂的緣故,就是叫她作淫婦了;人若娶這被休的婦人,也是犯姦淫了。(太五31-32)

這例子說明,文士和法利賽人如何扭曲神的律法,以迎合自己犯罪的生活方式。

我們想像一個耶穌時代的法利賽人吧,在他屋子對面的街角住了一個很吸引的女人,那法利賽人對她動了淫念,每天見到她,便與她打情罵俏。她看來也喜歡他,那法利賽人對她的慾望便越來越大了,很想看到她脫衣服,性幻想的時候,不時也想起那女人。啊,假如他可以得到她就好了!

可是,那法利賽人有一個問題,他已結了婚,他的信仰也禁止他犯姦淫,他又不想觸犯第七誡(即使他每次想入飛飛的時候,早已觸犯了那誡命),他可以怎樣做?

有一個解決方法!如果他與自己的現在的妻子離婚,便可以再娶他心目中的女人!不過,離婚是否合律法?有另一個法利賽人告訴他,律法是許可的!還有聖經支持這樣做!申命記二十四章1節說,你休妻時,要給妻子寫一份休書,在一些情況下,離婚一定合乎律法!但要在甚麼情況下?那法利賽人仔細地查考神的話語:

人若娶妻以後,見她有什麼不合理的事,不喜悅她,就可以寫休書交在她手中,打發她離開夫家。(申二十四1)

啊!如果那法利賽人找到一些對妻子不滿的地方,便可以休妻!他確找到!他的妻子不及對面街的女人那麼吸引!(這不是一個無中生有的例子,根據耶穌時代最著名教導離婚的希勒爾拉比(Rabbi Hillel)所言,如果一個男人找到一個更吸引的女人,便可以合法地休妻,因為他眼中已「不喜悅」現在的妻子。希勒爾拉比也教導人,如果他們的妻子放太多鹽在食物裏,或與另一個男人說話,或沒有為他產子,也可以休妻。)

所以,那個動了淫念的法利賽人便給了妻子一份所需的休書,合法地休妻了,又很快再娶那一個他夢寐以求的女人,他做這一切事,半點罪疚感也沒有,因為他遵守了神的律法!

另一個看法

當然,神會用不同方式看事情,神從來沒有寫明申命記二十四章1至4節中提到的「不合理的事」是甚麼,也沒有說到究竟是否有一個合法離婚的理由。事實上,經文絲毫沒有提到離婚是否合符律法,只記有禁止兩次離婚或離婚一次/守寡的女人再嫁第一任丈夫。人們基於這段經文,說在神眼中一定有些「不合理的事」,使到離婚合符律法,便是把意思強加在經文上。

無論如何,在神心目中,那個我剛形容的假想男人也只是一個犯姦淫的人,他觸犯了第七誡。實際上,他還比一般犯姦淫的人罪加一等,因為他犯了「雙重姦淫」,何以會這樣?第一,他自己犯了姦淫,耶穌後來說:「凡休妻另娶的,若不是為淫亂的緣故,就是犯姦淫了。」(太十九9)

第二,因為那人現在所休的妻子也必須尋找另一個丈夫,掙扎求存,在神心目中,那法利賽人也相等於迫了自己的妻子與另一個男人行淫。因此,他也因他妻子「行淫」而招致罪孽。[5] 耶穌說:「凡休妻的,若不是為淫亂的緣故,就是她作淫婦了。」(太五32)

如果耶穌說「人若娶這被休的婦人,也是犯姦淫了」(太五32)是指到神要那法利賽人為他前妻的新丈夫「行淫」而負上責任的話,便更可能是會控告那法利賽人犯了「三重姦淫」了。[6]

我們讀到另一段的經文,有些法利賽人問耶穌:「人無論什麼緣故都可以休妻嗎?」(太十九3),便可見到這在當時是一個很熱門的話題,那些法利賽人所問的反映出他們的內心,顯然,最少有些法利賽人願意相信人可以由於任何緣故而離婚。

若有基督徒拿起這些經文,錯誤地解釋,把重軛加在神的兒女身上,我便不得不說這些人可恥。耶穌這處所指的,不是一些還未重生之前離婚的基督徒,後來找到一個愛主的配偶,與那人結婚。那並不等於姦淫。如果耶穌是指那些基督徒,我們就不得不改寫福音書,因為所有罪人所犯的罪也不再有可能得到赦免了。從現在開始,我們不得不這樣傳:「耶穌為你而死,如果你悔改,相信他,你的罪就可得到赦免。可是,如果你離婚了,就一定不可再婚,否則就是犯了姦淫,而聖經說犯姦淫的人會進地獄。同樣地,如果你曾經離婚再婚,你相信基督以先,就要承認多一宗罪,也要與你現時的配偶離婚,否則就是繼續犯姦淫,而犯姦淫的人不會得救。」[7] 這是福音嗎?[8]

誠實待人,不要像文士和法利賽人

耶穌第三個論到文士和法利賽人行為不義和誤用聖經的例子,關乎神叫人說真話的命令。文士和法利賽人發展了一種很有創意的撒謊方法,我們從馬太福音二十三章16至22節中得知,如果文士和法利賽人只是向著聖殿、祭壇或天起誓,便不認為自己有責任遵守,不過,如果他們向著殿裏的、祭壇上的祭品或天上的起誓,有責任遵守誓言!這些成人的想法如同小孩一般,以為只要自己的手指交叉放在背後,便不必向人說出真話,耶穌卻期望自己的門徒說出真話。

你們又聽見有吩咐古人的話,說:「不可背誓,所起的誓總要向主謹守。」只是我告訴你們,什麼誓都不可起,不可指著天起誓,因為天是神的座位;不可指著地起誓,因為地是祂的腳凳;也不可指著耶路撒冷起誓,因為耶路撒冷是大君的京城;又不可指著你的頭起誓,因為你不能使一根頭髮變黑變白了。你們的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若再多說,就是出於那惡者。(太五33-37)

神最初論到起誓的誡命,完全沒有提到叫人指著甚麼起誓,神希望自己的子民每時每刻也說真話,所以便永遠不需要起誓。

起誓沒有甚麼不對勁,因為起誓其實只是許願或諾言。事實上,起誓順服神,是不錯的想法,救恩也是從起誓跟從耶穌開始。不過,如果人們指著甚麼起誓,是為了叫人相信他們,這只是間接地承認他們平常都是撒謊。 人們若常常說出真話,就永遠不需要起誓。可是,今天很多教會中也有很多撒謊的人,而牧師也不時是首當其衝給欺騙和詭詐。

造就門徒的牧師要作誠實的榜樣,又要教導自己的門徒總要說真話,知道約翰警告我們,所有撒謊的人也會被丟進燒著硫磺的火湖裏(參考啟二十一8)。

不要復仇,如同文士和法利賽人所作的

耶穌接下來提出的錯謬之事,就是法利賽人曲解一節眾所周知的舊約經文,我們在上面釋經原則的篇章中,已思想過這段經文:

你們聽見有話說:「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只是我告訴你們,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裏衣,連外衣也由他拿去;有人強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有求你的,就給他;有向你借貸的,不可推辭。(太五38-42)

摩西律法宣佈,人們傷害了別人,被判為有罪,他所受的懲罰應該等同他對人所造成的傷害,如果那人打掉了別人的牙齒,按著公平和公正,他也應該被人打掉牙齒。神賜下這誡命,是為了保證在審理一些嚴重罪案時,可以持守公正。神按著律法設立一個法庭和審判官制度,為了打擊罪惡,保證公正,抑制報復,也命令審判官在判案時要大公無私,公正嚴明,要施以「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不過這句話和命令也常見於一些論到審案公正的經文。

不過,再一次,文士和法利賽人又扭曲了誡命,把這誡命變成一個個人復仇的神聖義務。似乎,他們採取了一種「零容忍」的方針,遭到最輕微的冒犯時,也要尋求報復。

可是,神總是對自己的子民期望更高,神清楚地禁止人們報復(參考申三十二35),舊約教導我們,神的子民應該向他們的仇敵顯出恩慈(參考出二十三4-5,箴二十五21-22),耶穌告訴門徒要轉過另一邊面,要多走一里路,來面對惡人,便肯定了這真理。人們得罪我們時,神想我們以憐憫待人,以善報惡。

不過,耶穌是否盼望我們會任由別人白佔平宜,若對方希望的話,就任由他們糟蹋我們一生?把非信徒拉到法院,為發生在我們身上的非法行為尋求公正,是否不對?不。耶穌所指的不是一些要送到法院才能夠伸張公正的嚴重罪行,卻是叫人們不要為一些小事而想要報復。留心,耶穌不是叫我們給人在背後刺了一刀後,還要把自己的頸項交給對方上吊;不是說人們撞壞我們的車子時,應該連屋子也送給對方。耶穌不過是叫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受到一些自私的人的輕微得罪和一般挑釁時,流露更大程度的容忍和憐憫,希望我們顯得比那些自私的人所預期的還要仁慈一些。按著這標準,文士和法利賽人也相距甚遠。

為甚麼很多自稱的基督徒那麼容易被冒犯?為甚麼他們這麼快便因一些比被人掌摑更輕微十倍的事而動怒?這些人得救了嗎?造就門徒的牧師要作出轉過另一邊面的榜樣,教導門徒可以同樣做。

不要恨你的仇敵,如同文士和法利賽人所作的

最後,耶穌列出多一個神所賜下的命令,文士和法利賽人卻修改了這命令,好配合他們充滿憎恨的心:

你們聽見有話說:「當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只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這樣就可以作你們天父的兒子;因為祂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你們若單愛那愛你們的人,有什麼賞賜呢?就是稅吏不也是這樣行嗎?你們若單請你弟兄的安,比人有什麼長處呢?就是外邦人不也是這樣行嗎?所以,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太五43-48)

在舊約中,神曾說:「要愛你的鄰舍好像愛自己。」(利十九18《新譯本》),但是,文士和法利賽人卻方便地把一些愛自己的人才看為是鄰舍,其他人則是仇敵,因為神只說要愛自己的鄰舍,所以一定可以恨自己的仇敵。不過,按耶穌的說話,那根本不是神所想的一回事。

耶穌之後會說出好撒馬利亞人的故事,教導我們應該看所有人也是自己的鄰舍。[9] 神希望我們愛所有人,包括我們的敵人,這是神對自己兒女的標準,也是神對自己的準則。神叫太陽照好人,也照惡人;降雨給好人,也給壞人;我們應該跟從神的榜樣,向一些不配得的人顯出恩慈,我們這樣做的時候,便顯出我們是「天父的兒女」(太五45),真正重生的人會表現得像天父一樣。

神希望我們向自己仇敵顯出的愛,不是一種感情,也不是同意他們的行惡。神不要求我們向一些反對我們的人懷有一些親切的感覺,更加不是叫我們說假話,說我們的仇敵真是可愛。不過,神實在希望我們以恩慈待他們,為此自願做一些事,最低限度會與他們問安、為他們祈禱。

留心,耶穌再一次加強自己的主題:只有聖潔的人才會承受神的國。耶穌告訴門徒,如果他們只愛一些愛自己的人,便不比外邦人和稅吏更好,所有猶太人也會同意這兩種人一定會進地獄。這是另一個方法指出,人們只愛一些愛自己的人,便會進到地獄。

做好事,要有正確的動機,不要像文士和法利賽人

耶穌不但希望跟從他的人成為聖潔,也期望他們帶著正確的動機追求聖潔。如果人們順服神是出於一個錯誤的動機,即使順從了神的命令,也可能仍然叫神相當不悅。耶穌責備文士和法利賽人,因為他們所做的一切好事,都是為了討好別人(參考太二十三5),耶穌希望自己的門徒與他們有別:

你們要小心,不可將善事行在人的面前,故意叫他們看見,若是這樣,就不能得你們天父的賞賜了。所以,你施捨的時候,不可在你前面吹號,像那假冒為善的人在會堂裏和街道上所行的(耶穌的聽眾知道他所說的是那些人),故意要得人的榮耀,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你施捨的時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要叫你施捨的事行在暗中,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太六1-4)

耶穌希望跟從他的人會賙濟窮人。律法命令人們作這事(參考出二十三11;利十九10,二十三22,二十五35;申十五7-11),但是,文士和法利賽人施捨的時候,會大聲吹號,表面上是為招集窮人,來領取他們慷慨的公開配給。可是,有多少自稱是基督徒的人卻完全沒有賙濟窮人?他們連施捨也沒有,何須察驗自己施捨的動機呢?如果文士和法利賽人由於自私,才大肆宣傳自己的施捨,那些自稱是基督徒的人又受到甚麼驅使,叫他們忽略窮人的慘況?從這點來看,難道這些人的義勝過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嗎?

哥林多前書三章10至15節中,保羅也同樣指出,我們可以會為一些錯誤的動機而做好事,如果我們的動機不正,所作的好行為便不會得到賞賜。保羅寫道,人們甚至可能會由於一些不純正的動機去傳福音(參考腓一15-17)。按著耶穌所指示,有一個很好的方法可確保我們的動機純正,就是盡可能在暗地裏施捨,不要讓左手知道右手所行的。造就門徒的牧師會教導自己的門徒賙濟窮人(倘若他們有財力),並且靜靜地實踐自己所傳講的。

為正確的動機禁食禱告

耶穌也期望自己的門徒會祈禱和禁食,他們行這些事的時候,不會被人看到,只為討神喜悅。否則,他們便與那些會進地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沒有兩樣,這些人禱告和禁食,只為了人的讚賞,只得到很短暫的賞賜。耶穌勸告跟從他的人:

你們禱告的時候,不可像那假冒為善的人,愛站在會堂裡和十字路口上禱告,故意叫人看見,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你禱告的時候,要進你的內屋,關上門,禱告你在暗中的父;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 。

你們禁食的時候,不可像那假冒為善的人,臉上帶著愁容,因為他們把臉弄得難看,故意叫人看出他們是禁食,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你禁食的時候,要梳頭洗臉,不叫人看出你禁食來,只叫你暗中的父看見,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太六5-6、16-18)

有幾多口稱自己是基督徒的人沒來沒有祈禱生活,也沒有試過禁食?[10] 在這點上,這些人的義如何可以勝過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文士和法利賽人也有禱告和禁食(儘管出於一些錯誤的理由)。

轉到禱告和寬恕的主題

耶穌一面論到祈禱的主題,又稍為離題,向門徒提供一些更特定的指導,教導他們應該如何祈禱。耶穌想我們祈禱時,不致羞辱天父,透過我們的禱告,否定一些天父已經啟示自己的東西。舉一個例子,因為神在我們未求之先,已知道我們所需用的(神知道萬事),所以我們祈禱時,沒有理由用一些無意義的重複語:

你們禱告,不可像外邦人,用許多重複話,他們以為話多了必蒙垂聽。你們不可效法他們,因為你們沒有祈求以先,你們所需用的,你們的父早已知道了。(太六7-8)

事實上,我們的禱告會反映我們有多認識神。人們若按著神自己的話語去認識神,會為神的心意祈禱,會求的旨意成就,求得著榮耀,他們最渴望就是成為聖潔,完完全全地討神喜討。耶穌模範的禱告反映這種特色,我們稱之為主禱文,記在耶穌對門徒說出的指導中間,顯出耶穌期望我們禱告的優先次序和虔誠:[11]

所以,你們禱告要這樣說:「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太六7-11)

基督門徒最關心的,應該是神的名得到尊崇,受人尊重、敬畏,視為神聖看待。

當然,人們祈求神的名得到尊崇,本身也應該聖潔,尊崇神的名,不然就是假冒為善了。因此,這祈禱反映我們渴望別人也會像我們一樣委身給神。

這模範禱告的第二個祈求也相仿:「願你的國降臨。」想到國度,便暗示有一位王會統治這國度。基督的門徒會渴望得見這位王,他是那位掌握他們生命,又統管全地的王。啊,唯願萬膝都跪拜耶穌君王,順服相信他!

第三個祈求也跟第一個和第二個相似:「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再一次,我們自己若不是先委身於神,如何可能真心地作出這種祈求?真正的門徒渴望神的旨意完完全全地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神的名得到尊崇,祂旨意得到成就,祂國度會來臨,都比我們得到「日用的飲食」重要。這第四個祈求之所以是第四,是有原因。本質上,這祈求反映一種我們正確的先後次序,見不到半點貪心。基督的門徒服事神,不事奉瑪門,不定睛在地上的財寶。

容我補充說,這第四個祈求似乎指出,我們應該每天早上用這模範的禱告祈禱。

繼續模範禱告

基督的門徒從不犯罪?看來他們有時也會犯罪,因為耶穌教導他們求神赦免他們的罪:

「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因為國度、權柄、榮耀,全是你的,直到永遠,阿們。」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你們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太六12-15)

耶穌的門徒知道自己不順服,便會得罪神,犯罪的時候,也會感到羞恥,渴望罪污可得除去,而感謝神,天父有恩典,願意赦免他們。不過他們必須祈求赦免,這就是主禱文的第五個祈求。

不過,他們可否得到赦免,也視乎他們是否寬恕別人,因為他們得到如此大的赦免,也有責任寬恕所有請求他們寬恕的人(也要愛一些不求他們寬恕的人,努力與他們和好)。如果他們不肯寬恕別人,神也不會赦免他們。

第六個祈求也明顯反映真正的門徒渴望成為聖潔:「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或「那惡者」)。」真正的門徒渴求聖潔,以致他們祈求神帶領他們到一些環境,叫他們不致受試探,免得自己跌倒。此外,真正的門徒受到邪惡纏擾時,也會求神救他脫離邪惡。這肯定是一個很適合清早起來祈求的禱告,然後才走進這個邪惡和滿有試探的世界,我們也可以肯定神也會應允這個祂叫我們去作的禱告!

人們若認識神,便會明白為何這禱告的六個祈求也是十分合宜,理由見於這禱告的最後一句:「因為國度、權柄、榮耀,全是你的,直到永遠。」(太六13)神是一位偉大的君王,統治祂的國,我們是其中的僕人。神是全能,無人膽敢違抗祂的旨意,一切榮耀也永遠屬乎祂,神是配得我們順服。

主禱文的主題是甚麼?聖潔。基督的門徒渴望神的名得到尊崇,渴望神的國得以建立在地上,渴望神的旨意也可完全地成就在任何地方,這三方面也比他們日用的飲食更加重要,他們想在神眼中討神喜悅,他們跌倒時,想得到神的赦免,既蒙赦免,又去寬恕別人,又渴望可以完全聖潔,到一個地步想要避開試探,因為試探會增加犯罪的機會,造就門徒的牧師要教導這些給自己的門徒。

門徒和物質資財

登山寶訓的下一個主題,很可能會使到很多聲稱的基督徒相當反感,因為這些人活下去是為不斷累積物質財寶:

不要為自己積儹財寶在地上,地上有蟲子咬,能銹壞,也有賊挖窟窿來偷,只要積儹財寶在天上,天上沒有蟲子咬,不能銹壞,也沒有賊挖窟窿來偷,因為你的財寶在那裏,你的心也在那裏。眼睛就是身上的燈,你的眼睛若瞭亮,全身就光明。你的眼睛若昏花,全身就黑暗,你裏頭的光若黑暗了,那黑暗是何等大呢!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太六19-24)

耶穌囑咐我們,不要為自己積財寶在地上,「財寶」可以是甚麼呢?字面上財寶通常是放在寶箱中,藏在某一處,從來沒有實際用途。耶穌說財寶會惹來蟲子,會生銹,也會招來盜賊,換句話說,這些東西是「可有可無」。蟲子只會咬一些放在衣櫃最深處的衣服,不會蛀我們身上穿著的衣服,我們很少用的東西才會生銹,在一些發達國家中,盜賊大多數會偷取一些人們其實用不著的東西:藝術品、珠寶、貴重的小玩意和一些可以抵押的東西。

真正的門徒已「撇下一切所有的」(參考路十四33),不過是神的管家,所以每個用錢的決定也是屬靈的決定。我們如何用錢,便反映誰在掌管我們的生命,我們積蓄「財寶」,儲備金錢,購買一些不重要的東西,便顯出耶穌沒有作主。因為倘若是由耶穌作主,我們便會更好地運用他所交托給我們的金錢。

如何可以更好地運用?耶穌吩咐我們要積財寶在天,這怎樣可能?路加福音中,耶穌告訴我們:「你們要變賣所有的賙濟人,為自己預備永不壞的錢囊,用不盡的財寶在天上,就是賊不能近、蟲不能蛀的地方。」(路十二33)

我們賙濟窮人,傳揚福音,便可以積財寶在天上。耶穌叫我們拿一些肯定會變得毫無價值的東西,投資在一些將來不會朽壞的東西,這正是造就門徒的牧師現在所作的事,也會教導自己的門徒一樣去行。

眼目昏花

耶穌說到人們眼睛瞭亮,全身就光明,若眼目昏花,便全身也黑暗。他的意思是甚麼呢?耶穌說到的話一定與金錢與物質資財有關,因為他在前文後理也是說到這方面。

六章23節中翻為「昏花」的希臘文,在馬太福音二十章15節中翻作「眼紅(妒嫉)」,我們讀到有一個雇主向他的工人說:「因為我作好人,你就紅了眼嗎?」明顯地,眼睛不可能按著字面變成眼紅,因此這「眼紅(眼目昏花)」的表達是說到人們有貪念,這解釋可幫助我們更加理解基督在馬太福音六章22至23節中說話的意思。

眼目瞭亮的人象徵人們內心純正,任由真理的光臨到他,因而他服事神,不積財寶在地,卻積財寶在天,他的心也在天上。眼目昏花的人不容真理的光進入,因為他以為自己已有了真理,因此這人充滿黑暗,信了謊話,又積財寶在地上,他的心也在地上,他相信人生的目的是為自我滿足,金錢是他的神,這人不會進天國。

以金錢為神,是甚麼意思呢?這是指金錢佔有你生命中一個重要的地位,而理應只有神才可佔有這個地位。金錢會主導你的人生,消耗你的精力、思想和時間,成了你快樂的原因,你愛錢財。[12] 所以,保羅看貪心等同拜偶像,指出貪心的人不會承受神的國(參考弗五5,西三5-6)。

神和金錢也想成為我們生命的主人,耶穌說我們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錢。再一次,我們看到耶穌仍然說出同一個主題:只有聖潔的人才會承受神的國。耶穌清楚說明,人們若充滿黑暗,視金錢為神,心在地上,又積財寶在地上,這些人並不是走在通向永生的窄路。

貪婪的窮人

人們不只是貪戀一些貴重物品,才算是沉迷物質,就算那些東西是一些基本所需,假若人們過份沉迷,也可能不對。耶穌繼續說:

所以我告訴你們,不要為生命憂慮吃什麼,喝什麼,為身體憂慮穿什麼。生命不勝於飲食嗎?身體不勝於衣裳嗎?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裏,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他。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嗎?你們那一個能用思慮使壽數多加一刻呢?何必為衣裳憂慮呢?你想野地裡的百合花怎麼長起來,它也不勞苦,也不紡線, 然而我告訴你們,就是所羅門極榮華的時候,他所穿戴的,還不如這花一朵呢!你們這小信的人哪!野地裡的草今天還在,明天就丟在爐裏,神還給它這樣的妝飾,何況你們呢!所以,不要憂慮說:「吃什麼?喝什麼?穿什麼?」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們需用的這一切東西,你們的天父是知道的,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太六25-34)

很多讀這書的人,可能根本不能對耶穌這段話的聽眾產生共鳴。你上一次為衣食憂慮,是在甚麼時候呢?

不過,耶穌所說的話一定可以應用在我們身上。如果連沉迷追求一些生活必需品,也是錯的,更何況沉迷一些非必要的物品呢?耶穌期望自己的門徒主要專注兩件事:神的國和神的義。一個自稱的基督徒無法支付十一奉獻(我要補充這是舊約的誡命),卻又能夠支付很多非必要的物品,這人是否做到基督叫人先求神的國和神的義的標準?答案明顯不過。

不要屢次挑錯

耶穌向跟從他的人再定出一些命令,論到論斷和挑錯的罪:

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為什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對你弟兄說「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這假冒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 (太七1-5)

雖然在這段經文中,耶穌沒有直接或間接地指責文士和法利賽人,但是這些人肯定犯上這些說到的罪;他們要找耶穌的錯處!

耶穌警告人們不要論斷別人,究竟有甚麼意思呢?

第一,我們想一下耶穌不是指到甚麼。耶穌不是指我們不應辨別是非,從觀察別人的動靜,根本地推斷人們的性情。這相當清楚,耶穌說了這段話以後,便教導門徒不要把珍珠丟在豬前,或把聖物給狗(參考七6),明顯是用喻意說到一些人,指他們好像豬和狗。這些人不會欣賞聖物的價值,得了「珍珠」也不會賞識,這些人顯然是未得救的人。而肯定地,如果我們要順從這命令,便必須判斷人們是不是豬和狗。

此外,耶穌簡略地告訴門徒如何憑著果子判斷假教師,這些人「外面披著羊皮」(參考七15)。清楚地,我們為了遵守耶穌的指導,必須觀察人們的生活方式,作出判斷。

同樣地,保羅告訴哥林多的信徒:

但如今我寫信給你們說,若有稱為弟兄是行淫亂的,或貪婪的,或拜偶像的,或辱罵的,或醉酒的,或勒索的,這樣的人不可與他相交,就是與他吃飯都不可。(林前五11)

我們要順從這指示,便要察驗人們的生活方式,按著我們所觀察的東西,作出判斷。

使徒約翰也告訴我們,我們可以很容易分辨那些是屬神的人,那些是屬鬼魔的,藉著看看人們的生活方式,便可明顯知道那些是得救的人,那些不是(參考約壹三10)。

這一切指出,按著人們所行的事,來辨別人們的性格,判斷他們是屬乎神或是鬼魔,並沒有違反基督所提出的論斷之罪,那麼耶穌的意思是甚麼呢?

留心,耶穌不是叫我們尋找弟兄的小錯、污點(留心耶穌在這段經文中用了弟兄這字三次),不是叫我們不可按著人們明顯的錯處,判定他們是非信徒(因為耶穌在這講論中也會簡略地指導我們這樣做)。相反地,這些指示是教導基督徒如何對待基督徒。基督徒不應彼此挑對方的小錯,特別他們自己看不到自己的大錯時,更不應如此,在這些情況中,他們也是假冒為善。耶穌有一次向一群假冒為善的審判官說:「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約八7)

使徒雅各所寫的書信,所教導的往往與登山寶訓相似,其中同樣寫到:「弟兄們,你們不要彼此埋怨,免得受審判,看哪,審判的主站在門前了。」(雅五9)或者,這段經文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耶穌所說的警告——尋找信徒同伴的小錯,然後到處傳講我們發現到的錯處,彼此埋怨,這是教會中最常見的罪惡之一,而那些犯罪的人使自己處於被論斷的地步。我們說信徒的壞話,向別人指出某弟兄的錯處時,便犯了這黃金定律,因為我們也不想別人在自己不在時,說自己的壞話。

我們可以用愛心指出信徒的錯處,不過,我們這樣做的時候,一定不可以假冒為善,也要肯定自己沒有犯上自己所提醒那人所犯的罪(或更重的罪)。然而,如果我們對非信徒這樣做,便完全是浪費時間,這似乎是下一節的主題,耶穌說:

不要把聖物給狗,也不要把你們的珍珠丟在豬前,恐怕他踐踏了珍珠,轉過來咬你們。(太七6)

同樣地,箴言說:「不要責備褻慢人,恐怕他恨你;要責備智慧人,他必愛你。」(箴九8)在另一個時候,耶穌告訴自己的門徒,面對一些拒絕福音的人,便要抖去自己腳上的塵土。門徒看到這些人不欣賞真理,認出他們是「狗」時,神便不希望他們浪費時間接觸他們,以致其他人沒有機會聽到福音。

鼓勵祈禱

最後,我們來到耶穌講論核心的最後部分,先說出一些鼓勵祈禱的應許: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你們中間誰有兒子求餅,反給他石頭呢?求魚,反給他蛇呢?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豈不更把好東西給求他的人嗎?(太七7-11)

「啊!」有些讀者可能會說:「這段登山寶訓的話沒有談到聖潔。」

這全在乎我們在禱告中祈求,叩門和尋找的是甚麼,我們若是「飢渴慕義」,便會渴望順從耶穌在講論中說到的一切命令,我們的禱告肯定會反映這種渴望。事實上,在這同一篇講論中,耶穌前面教導我們的模範禱告,正表達出渴望神的旨意成就,渴望自己成為聖潔。

此外,路加所記載的版本中,這些我們正在討論的祈禱應許結束時說:「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天父,豈不更將聖靈給求他的人嗎?」(路十一13)耶穌應許給我們「好東西」時,不是想到一些貴重物品。在他心中,聖靈就是「好禮物」,因為聖靈會使我們成聖,幫助我們傳福音,叫其他人也可以成聖,而聖潔的人便會進天國。

其他的好東西也一定是在神的心意之內,神明顯地最關心自己的旨意和國度,所以我們也應預期,我們若祈求一些在神國中有用的東西,神也常常會應允。

結語

現在,我們來到一節應該是差不多總結了耶穌說到此處的一切話的經文。很多注釋學者卻錯過這點,但我們一定不可錯過。這一節明顯是一句結語,因為這節經文用「所以」作為開始,因而與前面的教訓有關,而問題是:這節經文總結了幾多耶穌前面所說的話?我們讀一下這節經文,再思想一下:

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太七12)

這結語不可能只是總結前幾節論到祈禱的經文,不然便沒有意義。

記得在講論開始的時候,耶穌曾指出別想他來是要廢掉律法和先知(參考太五17),講論從那節開始,到我們剛剛看到的這節為止,耶穌基本上只是在肯定和解釋神舊約的律法。因此,耶穌現在是總結所有自己所作的命令,這些命令也都出自律法和先知:「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七12),馬太福音五章17節至七章12節中耶穌說過的一切話,也由「律法和先知」這話連接起來。

現在,耶穌開結總結自己的講論,再一次重述他的主題:只有聖潔的人會承受神的國

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太七13-14)

明顯地,窄門會引到永生,找著的人不多,這是象徵救恩;寬門會引到滅亡,是大多數人所選擇的路,這是象徵沉淪。如果耶穌在這節之前所說的一切會有甚麼意義,如果這篇講論有邏輯的漸進安排,如果耶穌是會理性地溝通的人,那麼最自然的解釋會是,窄路就是跟從耶穌的路,順從他的命令,寬路就是相反的路。有幾多聲稱的基督徒正走在講論中所形容的窄路呢?造就門徒的牧師肯定要走在窄路,也要帶領自己的門徒走在同一條路。

很多口稱自己是基督徒的人也會感到困窘,在這篇講論中,耶穌談到很多有關得救和沉淪的事,卻全無說到信心或相信他的問題。不過,人們若理解信心和行為之間不可分割的關係,便不會覺得這篇講論有甚麼問題。人們順服耶穌,便會透過行為,顯出自己的信心,人們若不順服他,便不會相信他是神的兒子。我們得救除了由於神所我們施出恩典,也是在乎我們生命中發生的轉化,我們的聖潔就是神的聖潔。

如何認出假的宗教領袖

耶穌繼續說到下一段的結語,叫他們小心提防假先知,這些人會引誘一些糊塗人走上滅亡的寬路,這些人也不是真正屬乎神,只是假裝而已,所有假教師和假領袖也是屬於這一類。這些人如何可以辨別出來呢?

外面披著羊皮,裏面卻是殘暴的狼,憑著他們的果子,就可以認出他們來。荊棘上豈能摘葡萄呢?蒺藜裡豈能摘無花果呢?這樣,凡好樹都結好果子,惟獨壞樹結壞果子。好樹不能結壞果子,壞樹不能結好果子,凡不結好果子的樹就砍下來,丟在火裏。所以,憑著他們的果子就可以認出他們來。凡稱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進天國;惟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去。當那日必有許多人對我說:「主啊,主啊,我們不是奉你的名傳道,奉你的名趕鬼,奉你的名行許多異能嗎?」我就明明的告訴他們說:「我從來不認識你們,你們這些作惡的人,離開我去吧!」(太七15-23)

清楚地,耶穌指到假教師很懂得騙人,他們表面上看以很真誠,可能會稱呼耶穌是主,可以傳道,趕鬼和行神蹟,但是他們只是「披著羊皮」的「大壞狼」,不是真正的羊。我們如何可以知道他們是真是假呢?我們透過察驗他們的「果子」,便可以認出他們的性格。

耶穌所說到的果子是甚麼呢?明顯地,這些果子不是行神蹟,順從耶穌一切的教導,這才是果子。假信徒是「作惡的人」(七23),我們有責任以耶穌所教導和命令的東西,與這些人的生命比較一下。

今天教會中有很多假教師,我們不應感到驚訝,因為耶穌和保羅也向我們預告,末世快來的時候,我們應該預料這些人會出現(參考太二十四11,提後四3-4)。我們今天最當道的假先知,正教導我們不聖潔的人也可以得到永生,他們要為數以百萬計永遠沉淪的人負上責任,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寫到這些人,說:

「真是可怕!神的使者變成魔鬼的差役!這些人受命要教導人們永生之道,卻實際上教導他們地獄之路……如果有人問:『誰人曾經這樣做?』我會回答,有數以萬計明智又德高望重的人,這些人不論宗派,討好一些驕傲的人、不務正業的人、情慾的人、愛世界的人、愛尋樂的人、不義或不仁的人、那些安逸、輕心、無害、無用之輩、一些不為義受逼迫的人,叫他們以為自己可以進天國。這些人正正是假先知,他們出賣神,又出賣別人……他們不住地把人帶到黑暗的國度,何時有人跟從他們,便可憐得連靈魂也會滅亡,「願地獄從地下上來,吞滅這些人!」[13]

有意思地,約翰衛斯理特別提到耶穌在馬太福音七章15至23節中針對的假先知。

留心,耶穌再次清楚地說,不結好果子的人也會丟進地獄(參考七19),與今天很多假教師告訴我們的情況相反。此外,這原則不只是應用在教師和先知身上,也適用於所有人,耶穌說:「凡稱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進天國,惟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去。」(太七21)先知如是,所有人也如是,耶穌的主題是:只有聖潔的人才會承受天國。人們不順服耶穌,便注定會進地獄。

也要留心,耶穌把人們內心和外面的情況也連上關係,「好」樹結好果子,「壞」樹不能結好果子,人外面結出的好果子,仍源於人們內心,神藉著恩典,改變了那些真正相信耶穌之人的生命。[14]

最後的警告和總結

耶穌最後以一個警告和例子總結自己的講論,你也會預計到,這總結也會闡明他的主題:只有聖潔的人才會承受神的國

所以,凡聽見我這話就去行的,好比一個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 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總不倒塌,因為根基立在磐石上。凡聽見我這話不去行的,好比一個無知的人,把房子蓋在沙土上,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就倒塌了,並且倒塌得很大。(太七24-27)

耶穌最後所作的講解,不是教導人如何「在今世成功」,有些人卻如此誤用這節經文,上下文指出,耶穌不是教導人們如何在艱難時期靠著相信他的應許,飛黃騰達。這段經文總結耶穌在登山寶訓中一切所說的話,人們若遵守他的話,便是聰明人,可站立得住,不用害怕神的忿怒臨到;人們若不順服神,便是無知的人,便會大大受苦,遭到「永遠沉淪」(帖後一9)。

回答問題

耶穌的登山寶訓只適用於那些在他受死和復活前的人,這是否可能呢?這些人是否暫時靠著律法得救,但是耶穌為他們的罪死後,便因信得救,因此廢掉這講論中所闡明的主題?

這理論錯誤重重,從來沒有人可以靠著行為得救,在舊約以先和期間,也總是因著信心。羅馬書第四章中,保羅主張亞伯拉罕(舊約以先)和大衛(舊約期間)也是因信稱義,不是靠著行為。

此外,耶穌的聽眾也不可能因著行為得救,因為他們都是罪人,虧缺神的榮耀(參考羅三23),只有神的恩典才能救他們,也只有藉著信心才可領受神的恩典。

不幸地,今天教會中,太多人會看耶穌的命令只是用來叫我們感到有罪,以致看到自己無法靠著行為賺得救恩,現在我們已「得著福音」,因信已經得救,便可以忽略他大部分的命令。當然,除非我們想叫別人「得救」,便可以再拿出這些命令來,向人們指出他們罪惡甚大,以致他們可以因著「信心」得救,不依靠行為。

然而,耶穌沒有告訴自己的門徒:「進到世界去使人作門徒,確保他們知道,一旦他們感到自己有罪,然後因信得救,那我的命令已經在他們的生命上完成了工作。」相反地,他是說:「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太二十八19-20)造就門徒的牧師正是做這事。


[1] 有趣地,雅各書接下來的一節經文就是:「我的弟兄們,若有人說自己有信心,卻沒有行為,有什麼益處呢?這信心能救他嗎?」(雅二14)

[2] 人們不時會指出「律法的儀式方面」和「律法的道德方面」,這樣說不錯,雖然聖靈在耶穌復活後才向使徒賜下大部分就耶穌成全儀式律法更詳盡的解釋,我們現在知道為何新約不再需要獻祭,因為耶穌就是神的羔羊,我們也不再跟從舊約的食物律例,因為耶穌宣告所有食物也是潔淨的(參考可七19),我們不用地上大祭司的代求,因為耶穌現在成了我們的大祭司。不過,不像儀式律法,耶穌在世時、死後和復活後也沒有做過或說過甚麼,修改任何道德的律法。相反地,耶穌又解釋又肯定神的道德律法,而耶穌復活後,使徒受到聖靈感動也是這樣去行,基督的律法(新約的律法)中全部收入摩西律法的道德方面,也要記得,耶穌是向當時守摩西律法的猶太人說話,因而人們解釋馬太福音五章17至20節中耶穌所說的話時,要按著他在新約中不斷作出的啟示,來加以解釋。

[3] 此外,如果耶穌是論到我們相信他時,他免費地加給我們法律上的義,為甚麼他最少不暗示這點?為甚麼耶穌向一些未受過教育的人說一些很容易叫他們誤解的話,他們從不猜到耶穌是說到他所加給的義 ?

[4] 把這個原則應用在我們與主內弟兄姊妹的關係上。耶穌稱呼一些宗教領袖是愚昧人(參考二十三17),聖經也普遍會這樣做(參考箴一7、十三20)。

[5] 當然,那女人再嫁時,神不會看她犯了姦淫,她只是她丈夫犯罪的受害者。明顯地,除非那女人再嫁,否則耶穌的話便沒有意思,因為,那女人根本不會有可能被人看為犯姦淫。

[6] 再一次,神不會看那新丈夫犯了姦淫,他所行的是美事,娶一個被休的女人,供養她的生活。不過,如果有人煽動一個女人與自己的丈夫離婚,好叫他可以娶她,就會犯了姦淫,或者這就是耶穌心目想指出的罪。

[7] 當然,人們也可以說出一些其他的處境,舉一個例子,基督徒姊妹被未信的丈夫休了,再嫁一個主內的弟兄,肯定不算犯了姦淫。

[8] 我會在討論離婚與再婚的一章中,更全面地討論這個問題。

[9] 有一個猶太律法師想顯明自己有理,便問耶穌:「誰是我的鄰舍呢?」你可以肯定他已有自己的正確答案。耶穌用好撒馬利亞人的故事回答他,撒馬利亞人是猶太人所恨惡的民族,卻證明了自己是另一個受害猶太人的鄰舍(參考路十25-37)。

[10] 這書後些的部分,我收入了一整篇章論到禁食的問題。

[11] 不幸地,有些人認為基督徒不應運用這禱告,因為這禱告最後沒有「奉主名求」。可是,按著這邏輯,我們可以推論,使徒行傳中和新約書信中所記的很多使徒的禱告,也不是「基督徒的禱告」。

[12] 另一個場合中,耶穌說了同一段話,指到人們不可能同時事奉神和瑪門,路加告訴我們:「法利賽人是貪愛錢財的,他們聽見這一切話,就嗤笑耶穌。」(路十六14)所以再一次,在登山寶訓中,耶穌清楚地揭露法利賽人的行徑和教訓。

[13] 約翰衛斯理, The Works of John Wesley (Baker: Grand Rapids, 1996),,Wesleyan Methodist Book Room, London, 1872年版本的修訂版, 441、416頁。

[14] 我不禁也想藉此在這處評論一句人們想為別人犯罪找藉口時普遍會說的話:「我們不知道他們的內心如何。」與此相反,耶穌這處說到人的外面可以反映人的裏面,在另一個場合中,耶穌說:「因為心裏所充滿的,口裏就說出來。」(太十二34)人們若說出惱恨的話,便反映他內心充滿憤恨。耶穌又告訴我們:「因為從裏面,就是從人心裏,發出惡念、苟合、偷盜、兇殺、姦淫、貪婪、邪惡、詭詐、淫蕩、嫉妒、謗讟、驕傲、狂妄。」(可七21-22)人們犯姦淫時,我們便知道這人內心的情況:姦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