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增長

 

你是牧師,也希望自己的教會增長,這是牧師一個很普遍的心願。不過,為甚麼你想自己的教會增長?你心中真正的理由是甚麼

你想自己的教會增長,好叫你可以覺得自己成功?你是否希望受人尊重,覺得自己很有影響力?你是否希望向人賣弄權力?你是否希望可以發財?這些都是想自己教會增長的錯誤原因。

如果你想自己的教會增長,好叫神能夠得榮耀,同時又有更多更多生命得著聖靈改變,這就是渴望教會增長的正確理由。

當然,我們能夠自己欺騙自己,明明自己實在有一些自私的動機,卻以為自己的動機十分純正。

我們如何可以知道自己的真正動機?如何可以知道,究竟我們是真心想要建立的國,還是只不過想建立自己的王國?

察看自己內心對其他牧師的成功有何反應是一個方法。如果我們認為自己的動機純正,認為自己真心希望神的國和的教會增長,可是聽到其他教會增長時,卻發現自己的內心有幾分妒嫉,便顯出我們的動機不是這麼純正了。這情況顯明我們實在不太關心教會的增長,不過是關心自己教會的增長。為甚麼會這樣?因為我們的動機某程度上不免有點自私。

我們也可以察看自己聽到附近有一間新教會開辦時,自己內心的反應,來檢查自己的動機。如果我們覺得受到威脅,便顯出我們關心自己的國,多於關心神的國。

牧師牧養的是大教會也好,是不斷增長的教會也好,也可用同樣的方法察看自己的動機。這些牧師可以問問自己一些問題,好像「我會否考慮建立一些新的教會,從自己的會眾中差出和放開一些重要的領袖和成員,但是會使到自己的教會變得比較小?」倘若牧師非常抗拒這種想法,便很可能是為著自己的榮耀,才建立教會。(另一方面,大教會的牧師也可以是為著自己的榮耀才建立一些新教會,好吹噓自己 有多少教會從自己的母會中分出去。)牧師也可以問自己另一些問題:「我與小教會的牧師相熟嗎?還是我會與他們保持距離,覺得自己比他們高等?」 或問:「我是否願意牧養一間只有十二至二十人的家庭教會?還是我會覺得自尊受損?」[1]

教會增長運動

美國和加拿大的基督教書室中,通常有整個書架會放滿一些論到教會增長的書,這些書籍和其中的觀念也傳到全世界,牧師渴望學會如何增加自己教會的出席人數,也不時急於採納這些美國超大型教會牧師的意見,這些牧師由於教會的建築物龐大,主日出席的人數眾多,而被人們看為成功。

不過,洞察力稍為強的信徒,會知道出席人數和建築物的大小,並不是門徒建立的素質的指標。有些美國教會是藉著一些吸引人、卻違背聖經真理的教義,才會有所增長。我曾經與世界各地的牧師說話,告訴他們很多美國的牧師相信和傳講只要一個人得救後,無論再信甚麼或如何生活也不會失去他們的救恩,他們知道後也感到很驚訝。同樣地,很多美國牧師傳講一種打折扣的廉價恩典福音,叫人們以為自己不用聖潔,也可得進天國。有不少牧師會傳講一種成功神學,煽動一些人的貪念,他們看宗教不過是一個途徑,叫他們可以在地上積蓄更多的財寶。我們實在不應模仿這些牧師的所謂教會增長策略。

我也讀過不少關於教會增長的書,對這些書籍有一些混雜的感覺。在某程度上,很多書籍都收入了一些符合聖經的策略和建議,叫這些書也值得一讀。可是,大多數這類書籍,也是以一種有一千七百年歷史的制度教會模式作為基礎,而不使用符合聖經的教會模式。結果,人們的焦點不在於透過倍增門徒和門徒訓練者,來建立基督的身體,卻放在建立一些個別的組織會眾,往往要求有一些更大的建築物,需要有一些更專門的教會同工和計劃。這種架構像一個商業機構多於一個家庭。

有些現代的教會增長策略似乎指出,為了得到更多人數,教會的服事應做得更迎合一些不想跟從耶穌的人。他們建議講道要短,內容正面,敬拜有形無實,要有很多社交活動,卻從不提起金錢,等等。這些策略並不可以造就一些背棄自己、順服基督一切命令的門徒,只會建立一些口稱自己是基督徒、生活卻與世人沒有兩樣的人,而他們其實是正在走向滅亡。這不是神要勝過世界的策略,卻是魔鬼要勝過教會的策略,這樣做不是「教會增長」,卻是「更加屬世」。

迎合慕道者的模式

人們通常會說,美國最流行的教會增長策略便是「迎合慕道者(seeker-sensitive)」的模式,按照這種策略,主日崇拜設計成(1)基督徒感到最容易邀請未信的新朋友,及(2)未信的人可聽到一些不會得罪別人的福音,叫他們聽得明白,又覺得與自己相關。週六的活動和小組則用來為信徒提供門徒訓練。

透過這方法,有一些個別的教會增長得相當大,美國的制度教會中,只要人人也參與小組(人們通常卻不參與),在小組中接受門訓,只要福音沒有妥協(人們不想得罪別人的話,便常常會作出讓步,因為真正的福音是會攻擊人的驕傲),這些教會可能是有最大的潛力傳福音和造就門徒。這些迎合慕道者的教會,最低限度也實施了一些接觸未信者的策略,這是大多數制度教會沒有的方針。

美國的迎合慕道者模式與聖經的教會增長模式相比,又會怎樣呢?

在使徒行傳中,神所呼召的使徒和傳道人在公開地方,在各人家裏傳揚福音,又行出神蹟奇事吸引一些不信的人,那些悔改又相信主耶穌的人,願意委身學習使徒的教訓,定時在家裏聚會,在長老/牧師/監督的帶領下,學習神的話語,運用屬靈恩賜,一同領受聖餐,一同祈禱等。神所呼召的教師和先知也在眾教會中行走,人人與朋友和鄰舍分享福音。由於沒有建築物,所以不會減慢教會的增長,奪走神國的資源。資源可以用在廣傳福音和建立門徒上,領袖可以很快接受在職培訓,不須送到神學院或聖經學院,這一切也可以使到教會在短時間內有極大的增長,直到教會接觸到某一個區內所有的慕道者為止。

相比之下,迎合慕道者的模式一般不會有神蹟奇事,因而缺乏一些屬靈的宣傳、吸引和認罪途徑。這種模式側重於一些自然的市場和宣傳策略,要吸引人們到他們的建築物內聽說福音,牧師的演說技巧和說服能力成了人們決志的關鍵,這種做法與保羅的方法多麼不同,保羅寫道:「我說的話、講的道,不是用智慧委婉的言語,乃是用聖靈和大能的明證,叫你們的信不在乎人的智慧,只在乎神的大能。」(林前二4-5).

更多的分別

迎合慕道者的模式普遍不會有使徒和傳道人,因為主角是牧師。有一個問題:除去使徒和傳道人傳福音的角色,把這責任交給牧師,是否一種得到教會增長的更好方法?[2]

迎合慕道者的牧師每星期在主日崇拜中講道,又鼓勵基督徒帶一些未信者來聽道,因此,普遍而言,教會肢體的未信朋友每星期才可以聽到福音一次,未信的人也一定要願意到教會才行,同時必須有一些願意邀請他們的教會肢體。在聖經的模式中,使徒和傳道人不斷在公眾場所和私人地方傳揚福音,所有信徒也與自己的朋友和鄰居分享福音。這兩種模式中,我們透過那一種可叫最多的未信者得聞福音呢?

迎合慕道者的模式要求一間令人滿意的建築物,信徒才不恥於邀請未信的朋友前來,未信的朋友也不恥於前來,這樣往往需要一大筆金錢。福音能夠「廣傳」以先,一定要擁有或建造一座令人滿意的建築物。在美國,這些建築物一定要坐落一些好地點,經常是一些富裕的市郊。相反地,聖經的模式不需要一些特別的建築物,特別的地點或金錢,福音遍傳,便不會受到主日適合到教會的人數所限制。

還有更多的分別

我們把某一些迎合慕道者的教會與聖經的模式比較一下,便會發現更多的分別。

使徒行傳中,使徒和傳道人叫人們悔改,相信主耶穌,馬上受洗,人們決志時,便預期會成為基督的門徒,要符合一些耶穌為門徒所定下的條件,列明在路加福音十四章26至33節和約翰福音八章31至32節中。這些人開始愛耶穌勝於一切,活出他的話,背起他們的十字架,放棄自己一切所有的東西,當下成為屬神的好管家。

在迎合慕道者的教會中,人們通常會傳一個不同的福音,牧師會向罪人說神多愛他們,神如何可以滿足他們的感受需要,他們如何只要藉著「接受耶穌作救主」便能得救。他們作了一個簡單的「決志祈禱」後,便再沒有人告訴他們作門徒的代價,通常有人會肯定他們已真正得救,又懇求他們參加一個教導他們在基督裏成長的課程。如果他們參加這課程(很多人甚至不再回去教會),便通常會接受一個系統式的學習過程,集中教導他們認識一些特有的教義,而不是叫他們學會更順服基督的命令。這「門徒訓練」計劃的高潮,在於信徒最終開始向教會作出十一奉獻(主要用來支付樓宇供款和不符合聖經的同工薪資,為此成了差劣的管家,支持很多不是神所按立的工作,於是剝削一些神真正想支持的工作),又被人誤導,以為只要他開始在制度教會中作出一些積極的事奉,便是「找到自己的職事」,可是聖經可能一次也沒有提過這些事奉工作。

如果你的政府擔心沒有足夠的人自願參軍,決定「迎合想參軍者」,這會發生甚麼事呢?想像一下,政府承認只要他們願意參軍,便會招募他們,對他們全無要求——他們可以白白資薪,不是賺得或配得,早上想要幾時起床也可以,他們想的時候,才用參與訓練演習,但也可以選擇留下來看電視,萬一開戰時,他們也可以選擇上戰場或到沙灘。這樣做會帶來甚麼後果?

軍隊的人數毫無疑問是激增了!可是,這軍隊也不再是軍隊,無法履行任務,而迎合慕道者的教會也是一樣,他們降低標準,以求增加崇拜出席人數,卻蠶食門徒的水準和順服的程度。這些迎合慕道者的教會試圖在主日「傳福音」,在一週中間的聚會時間進行「門徒訓練」,如果他們在每星期的訓練中說只有耶穌的門徒才可以進天國,便肯定會有麻煩,人們會覺得自己在主日早上受騙。因此這些教會一定要在一週中間的訓練中欺騙他們,告訴他們門徒身分和順服是可以隨意選擇,而不是那些一定會進天國之人的條件。[3]

肯定地,我明白一些制度教會確是加入一些其他制度教會不會加入的聖經模式原則,無論如何,聖經的模式顯然是最有效倍增門徒和門徒領袖的模式。

為甚麼人們今天不跟從聖經的模式?看來有無數的借口,但歸根究底,人們是由於傳統、不信和不順服,才不跟從聖經的模式。很多人說今天的世界不可能運用聖經的模式,但是事實上,今天世界各地也有人運用聖經的模式。舉一個例子,過去半個世紀以來,中國的教會急劇增長,正是由於信徒跟從聖經的模式,難道神在中國與在其他地方有所不同嗎?

說這一切,也是想叫美國以外的牧師,小心那些美國的教會增長方式,這些方式已流傳到世界各地。如果他們追求聖經的教會增長模式,便會更成功地成就基督使人作門徒的目標。

後果

按我的觀察,很多支持現代教會增長教導的人,已與世界各地的普通牧師脫節。大多數牧師所牧養的羊群也不超過一百人,很多這些牧師嘗試了這些教會增長的策略後,並不湊效,雖然他們沒有出錯,也事與願違,於是感到灰心失望。似乎沒有人承認,有很多限制教會增長的因素,是超過牧師的控制範圍,讓我們現在看看這些因素吧。

首先一提,教會增長受制於當地的人口,明顯地大多數大型的制度教會也坐落於一些人口稠密的地區,通常有數以幾百萬的人可以吸納加入教會。不過,如果人數真是一個成功的指標,教會實在不應由大小來衡量,而是應以當地人口的百分比來評估。按著這基礎,有一些十人教會比一些萬人教會還要成功,村中只有五十人,而教會中有十人,比起市內有五百萬人,而教會中只有一萬人,還要成功得多。(可是,那些十人教會的牧師永遠不會受邀請出席一些教會增長會議。)

第二個限制教會增長的因素

第二,教會增長受制於某個特定地區內所有教會與慕道者的飽和程度。某個特定時間,一個地方中向福音開放的人就只有這麼多。當教會接觸了所有這些慕道者以後,便沒有教會再會增長,除非是一些已經上教會的人轉到另一些教會。(這是很多大教會增長的方式,不惜犧牲區內其他小教會。)

當然,所有現在是基督徒的人也曾經有一段時間抗拒福音,但後來在聖靈感動下接受了。因此,現在不接受的人很可能將來是會接受,而他們接受時,教會便會增長。當很多本來不接受福音的人一下子都接受福音,我們通常便會稱這為「復興」。不過,我們不要忘記,就算只有一個人變得接受福音,也算是復興,不過是小規模的復興 ,但所有大規模的復興也是從一個人接受福音開始。所以牧師們,不要輕看那有小開始的一天。

耶穌差他的門徒到一些他也知道很可能不會接受福音的地方傳福音,甚至連一個悔改的人也沒有(參考路九5),可是,耶穌仍然差他們到那些地方傳福音。那些門徒是否不成功?不,就算沒有人決志信主(沒有教會增長),他們仍算成功,因為他們順服耶穌。

同樣地,耶穌仍然差派牧師到一些鄉村、城市和效區。耶穌知道這些地方會接受福音的人很少,不過,當這些牧師忠心地服事一小群會眾,即使某些教會增長專家會覺得這些人是失敗,神卻看他們相當成功。

各處的牧師也應該受到一個事實激勵,因著神的憐憫,應允自己子民的代求,所以神作工使到很多不接受福音的人,變得接受福音。神會透過良心、大自然的創造、環境、暫時的審判、教會的生命見證、福音的傳播、聖靈的指責等,嘗試感動那些未得救的人。所以,牧師們,要振作。只管持守順服、禱告、傳道,每次大規模的復興之前,總會先有一些很大的復興需要,也總會有夢想出現復興的人 ,請繼續為主來夢想!

第三個限制教會增長的因素

第三個會限制教會增長的因素,是牧師的能力,大多數的牧師不懂得一些監管一大群會眾所必需的技巧,這並不是他們的錯,他們只是沒有組織、行政的恩賜,或沒有向一大群會眾講道/教導的恩賜。明顯地,神沒有呼召這些牧師去牧養一大群會眾,他們只應該牧養一間中等規模的制度教會或家庭教會,否則便是做錯了。

我最近讀了一本有關領袖的暢銷書,由一個美國數一數二大教會的主任牧師所寫,讀的時候,看到很多他給與現代牧師的經驗意見,我第一個想法是:「他不是在告訴我們如何作一個牧師——而是告訴我們如何作一間大機構的行政總裁。」美國制度式超大型教會的牧師也別無選擇,他需要很多同工,要全時間管理同工,我所讀之書的作者也足夠技巧勝任一間世俗公司的行政總裁。(實際上,這作者在書中不時引述一些著名商業顧問的話,把他們的意見應用在牧師讀者上。)不過,就算不是大多數讀者,很多讀者也沒有那作者擁有的領導才能和管理技巧。

在同一本書中,這作者坦誠地分享自己如何在幾次嘗試建立一大群會眾時,犯了一些嚴重的錯誤,幾乎賠上他的家庭和自己將來的事奉,但靠著神的恩典,他經過了那些難關。不過,這作者的經歷提醒我,有很多其他制度教會的牧師一心追逐同一種的成功,犯了一些相似的錯誤,結果輸掉了一切。有些牧師全心擺在教會,卻失去了孩子,糟蹋了婚姻。有一些牧師精神崩塌,或經歷嚴重的事奉低潮,另外有一些牧師變得希望幻滅,最終放棄自己的事奉。雖然也有一些牧師能熬過去,但是,也只是苟延殘喘,生活中暗暗地感到絕望,心中不禁懷疑自己作出這些超乎常人的犧牲是否值得。

我讀這本書時,它不斷地在我心中強化初期教會的智慧,初期教會與現代的制度教會沒有任何相同的地方,牧師也不會負責照顧多於二十五人。我在上一章說到,許多覺得自己會眾的人數太少的牧師,都應該在聖經光照下再思自己的事奉。如果他們有五十個會眾,教會其實是太大了。如果教會中有一些能勝任的領袖,他們便應以禱告的心考慮分成三間家庭教會,賣掉自己的建築物,並以使人作門徒為目標,以神的方式建立神的國度。

若這樣做似乎太激進,他們最少可以開始造就一些將來的領袖,或開始一些小組,如果他們已有一些小組,便分出一些小組,自動成為家庭教會,看看有甚麼事會發生。

其他的現代教會增長技巧

除了迎合慕道者的模式外,今天人們還提倡一些其他技巧,看為是教會增長不可缺少的東西,很多這類技巧也不符合聖經,歸入「屬靈爭戰」的類別,人們用一些「攻陷堅固堡壘」、「爭戰禱告」和「屬靈領域」的名稱,宣傳這些技巧。

我們會在往後論到屬靈爭戰的一章,再思想一些這類做法。簡而言之,我們會奇怪,如果這些技巧被看為今天教會增長必須的東西,為甚麼初期教會的使徒卻又完全不曉得這些技巧呢?

很多教會增長的方法也來是自一些牧師的親身經歷,他們說:「我做了這些和那些,教會便增長了。所以如果你做同樣的事,你的教會也會增長。」可是,真相是他們所作的古怪事情,與他們的教會增長沒有真實的連繫,只不過是他們一廂情願的想法。當其他牧師一再依照這些古怪的方法,做一模一樣的事情,教會卻全無增長的時候,真相便又再次證明出來了。

人們可能會聽到一個教會有增長的牧師說:「我們開始大聲斥責自己市內的鬼魔時,教會便出現復興了,所以如果你也希望自己的教會復興,也要大聲斥責鬼魔。」

可是,為何過去二千年來的教會歷史中,世界各地出現很多奇妙的大復興,當時卻沒有人在各城各市中斥責鬼魔?這情況指出,就算那牧師以為復興是由於他們斥責鬼魔,卻是他誤解了。更可能是,那牧師市內的人開始願意接受福音,可能是因為教會合一地禱告,而人們軟化的時候,牧師又剛好在那些地方傳福音。很多時候,教會增長也是由於天時、地利、人和。(聖靈幫助我們有天時、地利、人和。)

如果人們大聲斥責市內的鬼魔,可帶來某一個牧師的教會復興,那麼為甚麼過了一段時間後,復興卻又減慢了,及至停止了,而且常常也是這樣?如果人們大聲斥責鬼魔實在真是關鍵,那順理成章,如果我們不斷地大聲斥責鬼魔,市內所有人便也會相信基督,但情況卻不是這樣。

只要我們稍為思想一下,便可清楚地知道真相。禱告、傳道、教導、建立門徒和聖靈幫助等,才是唯一符合聖經的教會增長途徑。但是,甚至這些聖經方法也不保證會有教會增長,因為神造人賜給人們有自由意志。人們可以選擇悔改或不悔改,甚至可以說,耶穌在一些時候,到訪一些不肯悔改的城市時,他也無法做到任何教會增長。

這一切也是為了說明,我們單單需要用一些聖經的方法,來建立教會,其他做法也只會浪費時間,這些工作是用草木、禾稭建造,有一天會被火燒盡,也不會得到賞賜(參考林前三12-15)。

最後一點,我們的目標不應只是人數的增長,卻是要建立門徒。如果我們建立門徒的時候,教會同時增長,便讚美神吧!


[1] 這是家庭教會的另一個優點——牧師不用為一些錯誤的原因爭奪一大群會眾,因為會眾的人數受到房屋的大小限制。

[2] 這是為何今天我們有這麼多傳道人、教師、先知、甚至使徒,來牧養教會。在制度教會架構中,很多神所賜的職事沒有得到一個正確的位置,或全無位置,以致最終由一些非牧師的事奉人員牧養教會,奪去教會更大的祝福。如果這些人在一個符合聖經的架構中,可以成為更多信徒的祝福。看來,人人也回到了以制度教會的形式去建立自己的王國,漠視他們真正的呼召。因為按理牧師有權得到「他們會眾」的十一奉獻,這些金錢大部分用建築和維修建築物上,以致一些非牧師的事奉人員也逼不得已牧會,只為了得到經濟支持,好進行一些他們真正受召的事奉。

[3] 不要忘記,路加福音十四章26至33節中,耶穌就作他真門徒所列出的要求,不是說給一些已經是信徒的人,好像這是他們靈程的第二步,相反地,耶穌是對眾人說出這話。成為耶穌的門徒是耶穌給人的唯一一步,這一步也就是得救的一步,這經文與大多數迎合慕道者的教會中所教導的東西相當不同。